令人無比驚詫!
日前,思念三鮮水餃被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可引發肺炎),其副總經理竟然以“符合新的即將生效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予以回應。
驚詫之余,比照即將生效的食品新國標,在《速凍面米制品》“生制品的微生物限量”一欄的新規是,“每克生制品中檢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含量,只要在1000—10000個之間都為合格。”—亦即是說,該副總經理所言并非“誑語”,食品新國標某種程度上確實低于現行食品標準,這就難怪思念三鮮公司敢于如此明目張膽地“退步錢進”,并且振振有辭。
那么,這一輪還比一輪差的食品標準,為何就能夠通過呢?又究竟遵循著什么樣的制定邏輯?
“人體內天然存在、生產加工流通難以監測”,這就是所謂專家針對新國標“比差出臺”的權威辯護,就是說新國標的出臺“符合實際情況”,亦即是說其遵循著“實事求是”的邏輯。
好一個荒謬的“符合實際情況”!事實上,在這種“實事求是”邏輯的指導下,“比差出臺”的食品行業新標準,已不是第一次—2010年6月1日出臺的乳業新國標,將蛋白質含量由原標準中的每100克含2.95克減少到2.8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標準由原來的50萬個上升到了200萬個。如果將范圍推而廣之,相關新標準的“比差出臺”,亦部分存在于玩具、家具等行業中。
在這種食品新國標“比差出臺”的背后,我們有理由懷疑,相關食品業的龍頭企業,是否挾自身“大而不能倒”之經濟基礎,運用強大的公關能力,過多參與并影響了相關食品新標準的出臺。聯系2008年影響惡劣的三聚氰胺事件,最終對涉案嚴重的企業,除了將三鹿祭旗外,其余乳業巨頭不但毫發無損,而且在一年半后竟然享受到了乳業新國標的“善解人意”。而在今年3月雙匯瘦肉精事件爆發后,相關部門除了將罪責諉之于“個別縣市的少數人”、將違法大棒打在養豬人、豬販子、采購員之外,主要精力卻用于替雙匯“維穩”,以防止其股價跌停、企業倒閉。當然,對于食品新標準的“比差出臺”、食品安全的“責利倒掛”,與“大而不能倒”的思想作祟有關,正是在維護地方經濟、增強產業集聚度、防止員工失業等種種謬論之下,數以億計民眾的身體健康卻受到嚴重威脅。
來源:時代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