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給企業家們出了一道很有意思也很值得考究的數學題:“品牌+上市=?”他們感到新鮮的同時,心里多少有點五味雜陳,大家的答案大都不一。誠然,良好的品牌信譽結合雄厚的資金來源確實是一對很美的組合,但最近面對部分知名上市公司深陷“品牌”多事之秋的窘況,我覺得“看上去很美”這個答案最合適不過了。
近日,隨著思念水餃“病菌門”讓上市公司再進黑名單后,雀巢的“壟斷奶源”又一次使其陷入品牌質疑的沼澤,品牌與上市這對黃金組合的不給力,開始逐漸讓老百姓對國內市場感到有點心灰意冷。
上市公司怎么了?
幾乎在每個上市公司的背后都有一段美麗動人的故事,從產品品質到企業管理、從創業精神到品牌文化,它不僅鼓舞著員工們為之奮斗的士氣,也深深的吸引著投資人和消費者崇拜的目光,然而正在人們陶醉在品牌上市公司動人的傳奇中時,一場以利益為驅使的“病毒”卻在不斷侵蝕著企業們的“免疫系統”,隨著中國經濟環境的日新月異,激烈的市場競爭使上市公司們的這場“品質敗血癥”全面爆發。
病毒一:巧用標準遮掩質量尷尬
自思念水餃被曝光其產品批次為20110628106a的三鮮水餃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后,思念企業并未對產品如何感染、其病菌危害程度如何進行正面解釋,而是借用還未發布的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辯解該批次貨品符合新標準。與思念事件類似的還有蘇泊爾“質量門”,今年10月蘇泊爾被爆其多款產品質量不達標,而隨后蘇泊爾發布聲明解釋產品符合國內未頒布的新標。這里不得不讓人費解,是什么原因使企業如此著急的讓產品質量走在新標準的前頭,不論是上市企業急于擴大利潤,還是有“粉飾業績”的動機,即便利用新國標巧辯也難掩其產品質量問題的尷尬,難道符合最低標準就是所謂上市公司追求的目標?抑或打造國民信賴品牌不過是句空泛的口號?面對上市公司產品質量問題頻顯,企業們紛紛用符合標準作為擋箭牌,卻忘了本該上市公司應盡的社會責任和作為民族企業所需承擔振興國產品牌的重擔。標準不僅是企業們恪守的質量底線,更是上市公司追求更高品質的基準,而部分上市公司產品品質下滑的表現多少讓廣大消費者感到心寒。
來源:慧聰食品工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