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6.1%。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3.4%,非食品價格上漲2.9%。食品價格大幅上漲已然充當了通貨膨脹的“急先鋒”和“主力軍”,這不僅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焦點話題,也是決策者宏觀調控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食品價格居高不下,控制需求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增加供給才是更為有效的途徑。
不少地方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鋪攤子、上項目,對于工業和服務業的重視程度遠高于農業。但在13億人口的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一個最基本的課題。
糧食供應在中國是緊平衡,絲毫放松不得。為此,首要的任務是保護耕地,需要嚴格守護好全國18億畝耕地這條“紅線”。中央強調,切實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強化耕地保護責任制度。因此,土地監管部門對于任何以城市建設為名濫占耕地的行為,必須嚴格查處,嚴肅問責。不折不扣地落實保護耕地的政策,是維護糧價穩定和穩定通脹預期的必要手段。
水是農業的命脈。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明確要求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并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這些規定和要求不能停留在紙面上。狠抓落實,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況,是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舉措。
2011年9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高產攻關獲得成功,凸顯出加強農業科技攻關的重要性。這一成功不僅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從控制物價水平的意義上來說,袁隆平院士也是居功甚偉。
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好蔬菜和肉禽產品供應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全國夏糧產量12627萬噸,增長2.5%。同時,中國農業部的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豐收已成定局,今年全年糧食總產有望邁上11000億斤的新臺階,實現連續8年增產。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同時顯示,上半年,我國豬牛羊禽肉產量3722萬噸,同比增長0.2%,其中豬肉產量2443萬噸,下降0.5%。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豬肉價格為何出現猛漲。
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必然的結果,老百姓不僅要求“吃的飽”,還要求“吃的好”。百姓對肉蛋奶、蔬菜和油脂的需求明顯增加,就是這一變化的具體體現。目前,各地對“菜籃子”的重視程度表現不一,沒有完全跟上居民食品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因此,蔬菜和肉禽類產品的供應,需要像抓糧食生產那樣,多措并舉,常抓不懈。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