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湖南太子奶集團破產重整結果出爐,破產管理人陳建宏告訴記者,“這天的媒體報道出來以后,株洲市政府從上到下,都是高興的。終于著陸了。”
到此為止,株洲市主導對民營企業湖南太子奶集團的“托管經營”模式,已經完成使命。
這一創新的政府救企模式,曾被普遍寄予厚望。然而,成立高科奶業托管經營半年之后,隨著太子奶北京、湖北二廠2009年下半年相繼關閉,2010年初高科奶業變身為軟銀控股的民營公司以及今年8月政府委派的托管官員文迪波被雙規,株洲市托管民營的嘗試已黯然失敗。
正當株洲市政府上下對破產重整案表決結果歡天喜地之際,也許是對政府托管模式作一反思和總結之時。
市場邊界被跨越
從2008年末危機爆發,太子奶創始人李途純懇求政府出手相救,到與托管的政府撕破臉皮,似乎一直在破壞規則的人是李途純。
但深究其源,反復踐踏承諾和約定,來源于內心對失去股權的焦慮。這要說到李途純及三大投行股東與株洲市政府簽訂的托管經營協議,該協議規定,一方面政府租賃廠房設備托管經營;另一方面,由政府引入戰略投資者重組太子奶,降低資產負債率。一旦引資成功,地方政府從股東手中受讓得到44.14%股權,而李途純方面的股份則由61.6%降為27%。
這是一份將托管經營與引資纏繞在一起、將托管經營所生發的相關債權債務與股權纏繞在一起的協議,責權利定位極為模糊。
一位知情人士分析說,如果政府主導引資成功,政府可以收回經營投入和所得,為什么要拿股權呢?這似有與民企爭利之嫌,而如果引資失敗,政府要那些股權又有什么用?
拯救之心反引奪產之恨,最終陷入企業家和企業家背后勢力角斗的汪洋大海中,強勢只能成強弩之末。在最后的破產重整表決中,實際上,這一托管協議已經被管理人認定不具法律效力,最終棄而不用。
來源:網易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