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某酒企業在京召開“汾酒——共和國第一國宴用酒62周年”紀念大會,再次掀起國酒名號之爭。筆者既不喝茅臺也不喝汾酒,但還是想說幾句“酒話”。
自古國人善釀善飲,積淀了源遠流長的“酒文化”。然而,把酒和“國”字硬拉扯在一起,卻是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背景下才有的時髦事。
國窖酒、國藏酒、國飲酒、國宴酒、國公酒、國秘酒、國臺酒、中國酒宗等不一而足。似乎一旦擁有“國”字招牌,便猶如黃袍加身,高貴無比,身價陡增。
這陣勢頗像搶坐椅子游戲:數人圍著幾把椅子轉圈跑,能率先搶坐到椅子者為勝。人多椅子就那么幾把,誰一屁股搶到誰運氣好,而沒搶到的也多不服氣,硬要掛半邊屁股在椅子上,以示椅子也有他的份。譬如,眼瞧著“國酒”名號早已名花有主,就來個“第一國宴用酒”、“最早國酒”、“國酒之源”等諸如此類。
酒企業無不聲稱自己是中國酒文化的杰出代表,都肩負著弘揚中國酒文化的神圣使命。而誰都明白,“國”字對一些企業而言不外乎是企業文化營銷中最有蠱惑力的面具,意在借此提升品牌形象,最終幫助企業在市場上攻城掠池,搶占地盤,收囊銀子。
如今自封“國”字號的酒雖多,但消費者大多不太買賬,都心知肚明多數名不副實,權當企業市場營銷手段,自言自語罷了。啥產品能配“國”字,至今也沒個明確的法律依據,頂多是規定工商注冊要嚴加限制,所以百姓也不必較真。而酒企業也大可不必刻意自我標榜,消費者和市場自然是桿秤,即便刨根尋祖,挖掘偉人先賢和自己的產品某種關聯的故事,也難走出這個鐵律。
中國釀酒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當今全國成千上萬白酒企業,許多都傳承著中國古老的釀造工藝,多數都能釀造出優質的酒品。知名酒企業更是哪家沒有深厚底蘊和令人驕傲的家史?!
寬容點看,作為中國的企業,誰都可享用“國”字,就像我等一介平民不是也無可爭議的享有“國人”的名號嗎。國家級重大禮儀上用過的東西很多,在滲透中華五千年酒香的文明史中,值得贊賞肯定的傳統、典故和遺存也遠不是十樣百樣,這些東西以及與這些東西關聯的東西都非要弄個“國”字招牌,豈不就像“國人”一樣滿大街都是。
來源:北京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