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回爐面包、絕育黃瓜、“自殺”西瓜……說起食品安全,人們腦海里立即就會浮現出上述問題食品。而如果坐下來仔細數一數,就會發現,水、油、菜、肉,目前都已出現問題產品,每個關心自己健康的人都會忍不住問一句:“究竟還有什么是能吃的?”
帶著這個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了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教育部食品科學與營養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李里特博士。
食品加工的操作空間擴大了
第一財經日報: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實現食品衛生、食品安全的條件也大有改觀,為什么這樣一個相對富裕的年代、食品衛生已相對改善的年代,食品衛生、食品安全事件反而層出不窮,并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李里特:從數量上來講,在過去的年代,食品安全事件比現在要多得多,食物中毒、拉肚子,比現在要普遍得多,只是那時人民還比較窮,生活水平比現在低,食品安全問題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現在,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大家對于食品安全的意識增強了,在這方面的知識也豐富了。過去,人們在聚餐后拉肚子,不當回事,拉完就過去了,但現在叫食物中毒。而一提中毒,大家就容易緊張,甚至和環境問題、添加劑等問題聯系起來,引起人群的不安心理。
此外,在過去,由于科技條件的限制,人們得了病,也不知道和食物有什么關系。而現在科技進步了,不僅能查出病灶,對疾病與食物的聯系也知道得更清楚,因此,人們對食品安全也就更加敏感。
第二個原因,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食品加工的操作空間擴大了,再加上市場的激烈競爭,有些企業就鋌而走險,出現了違反使用或濫用某些技術,以降低成本獲取利潤。比如做肉腸的企業,用淀粉冒充豬肉,但在使用了添加劑之后,能使產品的口感和真正的肉腸一樣,甚至更好。當然,他這樣做,不一定存在安全問題,但這是一種欺詐行為。
來源:第一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