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家冒牌的“蒸功夫包子店”,香氣撲鼻背后,是涉嫌濫用“香精”的結果。記者調查發現,濫用香精等添加劑的食品業,“香精包子”僅僅是冰山一角。一些“培訓學校”對外公開銷售小食品“秘方”,包括“周黑鴨”、“麻辣燙”等,而這些秘方均包括多種食品添加劑,其中部分已被明令禁止使用。而學做“蒸功夫”包子則只需要2000元。(《新京報》9月15日)
據介紹,在這家以培訓“蒸功夫”而聞名的學校里,一年能培訓學生2萬多名,除了培訓“蒸功夫”,“麻辣燙”“周黑鴨”等項目也在培訓之列,且明碼標價。而招攬學生的噱頭是,他們的培訓內容都是“食品秘方”。據記者從該公司獲得的“秘方”顯示,在豬肉大蔥餡中使用肉味精油,在牛肉餡中使用牛肉香精、牛肉香膏,周黑鴨中使用肉味鴨香膏,在雞翅燒烤中加入雞肉香精。但因為標簽的不規范,記者暫時無法確定其成分。不過,記者查詢發現,這些香精并不在食品添加劑所列名單之內。從中可以看出,所謂的“食品秘方”,也就是各種添加劑的“混搭”而已。
食客購買食品總是追求色香味俱全,口感好,味道獨特,而添加劑的使用恰恰滿足了食客的需求。在添加劑使用被明確規范時,一些小食坊常常以“秘方”為由騙取食客的信任。在普通食客的印象里,一提到“秘方”我們都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商業機密”,無論如何是不能公開的。而對于小作坊生產者來說,扯上了“秘方”的幌子,只要它生產出的食品味道鮮美,受顧客追捧,至于其中使用了什么配料,無論如何不會主動向食客公開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潛在認識”,“香精包子”等才會大行其道。
然而記者的調查卻讓公眾大吃一驚,香氣撲鼻的包子里原來含有“香精”,而“香精”到底為何物,吃了之后是否安全,我們一無所知。如果你看到香精瓶子上黏糊糊的東西,摸一下手上全是肉香的味道,用肥皂洗五六遍后依然留有氣味后,你還會迷戀這樣的“香氣”嗎?原來,那些“獨家配方的神秘調料”都是我們不知為何物的添加劑。更可怕的是,如何以“秘方”的名義使用添加劑竟然成了一項長期存在的培訓內容,慢慢地毒害著食客的健康,這實在讓人惴惴不安。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