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到農場里剛摘新鮮的蔬菜嗎?拿月餅來換吧!”中秋節過后,一篇在網上發布的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微博發布者是一個農場的承包人,他說農場里有很多打工的農民,他們中秋不能回家團圓也都沒有吃月餅,正好中秋節剛過,他知道很多家庭都會剩下很多吃不了的月餅,所以就想到了這個方法。
微博剛一發表馬上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有人說這是一種商業炒作,目的旨在推銷自己農場里的無公害蔬菜;也有人說這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反正月餅吃不了放在家里也是等變質,倒不如分享給需要的人,而且自己也可以得到實惠,何樂不為。
是不是炒作暫且放在不說,這近幾年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過節走親送禮的人也越來越多,幾乎每年中秋節過后,不管是市場上還是居民家中都會囤積大量的月餅,吃不完吃不了,只能白白看著它們壞掉然后扔進垃圾箱,有的甚至被一些黑心企業拿去回收,進行二次加工制作后,第二年再被流入到市場以次充好。
其實關于每年剩余月餅的流向,早在幾年前就有人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很多月餅的生產廠家選擇了“自我消化”,或者分配給內部員工。也有少數聰明的月餅生產者和一些大型的飼養場聯系,將返廠的月餅進行簡單的處理后轉作禽類的飼料,也算是一種月餅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應當注意的是,有些餡料的月餅含糖量過高,以至于家禽們都不太買賬。而像一些居民家中的剩余月餅則純粹淪為了垃圾,所以有些聰明的主婦開始思考月餅是不是可以再做一次深加工,變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月餅換蔬菜”的行動一發出能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大家對于在處理月餅問題上的感同身受。將多出來的月餅以交換的形式送給其他人,讓別人獲得快樂,自己也能解決一個大的苦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國家現在正在大力提倡新的環保生活理念,這樣有點類似于原始社會的以物換物方法正好與之契合--既滿足了自己場里工人的需要又能推銷了自己農場里的蔬菜,最最重要的是可以讓老百姓們得到實惠,遲到放心的蔬菜。建設節約可持續的社會,所謂的環保主張并不單單是指節約能源、低碳生活,更多的是人們在生活方式上的改變和嘗試。節約社會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環保新生活,后中秋時代依舊精彩。
來源:訊納傳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