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海底撈的研究始于2008年。有一個博士生跟我推薦了一個飯館,說你一定得去,連說三遍。我就去吃了一頓海底撈,從此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
研究海底撈遠比研究別的企業要復雜,因為它的主體是農民工,做的又不是高端行業,而是餐飲業。我就派了兩個學生進去,一個堅持了一個星期,回來把文章發表到《哈佛商業評論》了。另一個堅持了一個月,聰明伶俐,干到領班了,再干下去估計得影響海底撈人事安排了。出來以后自己在北京開了兩個餐廳,都是按照海底撈的模式來管理和經營的。
2009年4月,我研究的這個案例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據《哈佛商業評論》說這是8年來接觸的最好的一個案例。后來就有人讓我寫書,包括李岷,但張勇說有幾個條件,第一我不給你錢,第二你要寫真實的海底撈,第三我不審稿。
三年的深層次挖掘,我訪談過張勇的太太、母親、鄰居、同學和海底撈所有的高中低底層人員,終于寫出了這本書《海底撈你學不會》。
海底撈的特殊dna
海底撈到底學不學得會呢?這三年的研究讓我堅定了這個信念,世界上每一個企業都是唯一的、都是獨特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個同樣的人,也沒有兩個同樣的企業,它一定有一些特殊的dna。因此,海底撈有一些具體的管理方法,只是適合于它,別人學不會,或者學得不倫不類。火鍋是一個最沒有技術含量的行業,也最沒有壟斷性的行業,誰都可以做,但為什么海底撈的等候區排得滿滿的,而對門的火鍋店八點鐘就打烊了?同行也向海底撈學習,但為什么還是做不出海底撈的品牌來?
舉個例子,為什么面對日本汽車產業的競爭時,美國的汽車產業打不贏?我琢磨琢磨,認為生產汽車的技術是科學的,但管理汽車生產的是藝術。是藝術就要有天賦、勤奮和機遇,有些是學不來的。海底撈也是如此,張勇身上的某些dna是別的企業家所不具備的,如果你剛進北京第一家店就被騙了300萬,你急不急?可張勇不急,為什么?他說那個人自己急死了。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