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月餅生產和銷售企業來說,9月12日是月餅“瘋狂促銷”的一天,在京城超市里,“買一盒贈兩盒”之類的促銷隨處可見。9月13日起月餅紛紛撤柜返廠不再銷售。(9月12日《北京晚報》)
國人又享受了一個舉家團聚的中秋小長假。盡管月餅銷售情況不錯,但是月餅畢竟是一種時令產品。按照商家的說法,未賣出的月餅全部返廠處理。而筆者更關心的是,那些撤離柜臺與廠家庫存的月餅到底會如何“處理”呢?
當然,商家可以交給廠家銷毀處理,廠家也可以低價賣給員工、免費發給職工,低價出售給飼料廠,等等。這似乎都不是問題。但聯想起最近曝光的3年依然油光發亮的“餅堅強”,讓人心有余悸。公眾想問的是,相關部門對節后月餅的處理有監管措施沒有?月餅被退回廠家,真的被銷毀、賣給飼料廠,還是被舊物新用,被冰凍起來,留給來年再用?既然月餅可以3年不壞,如果沒有監管制度跟進,誰能擔保商家的利潤血管里會自動流淌道德血液?
因此,對于下架月餅,公眾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商家與廠家高度自律。要保證下柜月餅不危害消費者,一方面,中秋節過后,廠家、商家要主動披露下柜月餅的去向,接受消費者的監督;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要積極履行監管責任,督促商家與廠家妥善處理下柜食品,并且通過媒體交代下柜月餅的流向,避免市民買到“餅堅強”與再加工的“月餅餡”,徹底消除消費者心中的懷疑空間。
來源:海南日報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