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7月9日公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6.4%,創36個月以來新高,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7.1%。豬價的漲幅被認為是推升通脹的“第一殺手”,給百姓生活造成“直接殺傷”。生豬養殖政策如何從生產、市場兩方面建立和完善產銷平穩的長效機制,避免生豬價格的大起大落呢?
制約生豬生產的因素
其實,導致目前豬價高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四大因素:豬價的大起大落,造成生產萎縮;市場周期長,限制了生產;養殖中疫情困擾;政策扶持不連續。這是目前生豬價格高企的主要因素。
豬價的大起大落,造成生產萎縮。據三門峽調查隊2008年以來主要畜禽監測調查資料分析(監測對象:生豬存欄650頭以上的規模戶和存欄100頭以上的法人單位),一方面表現在養殖戶的大起大落。2008年末,全市生豬養殖戶為96戶,2009年末達到168戶;隨后國家取消了能繁母豬補貼政策,豬價下跌,2010年末減少到144戶,2011年又降到115戶。
另一方面是存欄水平的持續下降。2009年初生豬存欄20.1萬頭,隨后生豬存欄水平呈緩慢、持續的下降趨勢,到2011年一季度達到最低點,存欄15.8萬頭,二季度回升為16.0萬頭。
生豬生產市場周期長,限制了生產水平。生豬的周期性,應區分為生產的自然周期和生產的市場周期。生產的自然周期,從仔豬到育肥豬出欄一般為5-6個月,從母豬增欄到育肥豬出欄大約為1年左右,因此一般認為生豬的自然周期為1年到1年半時間。但是由于生豬養殖完全市場化,就會受供求規律的作用而出現市場周期性變化,本文主要研究和觀察生豬生產的市場周期。
從2008年到目前,生豬市場周期性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生豬生產市場周期大約要經歷2年半左右的時間(2008年12月末-2010年2季度),期間價格雖有小的波動(國家啟動托市作用),經再次震蕩后觸底,價格才進入恢復和高漲期;二是豬價落差大。由于生豬生產要受市場供求、疫病疫情、飼料價格等制約,豬價振蕩明顯,如2010年2季度生豬平均價僅8.88元/公斤,和2008年1季度、2011年2季度相比,最大均價差額達到7.64元和6.41元;這種生產的市場周期長、價格波動大使生豬養殖存在很大風險。當豬價進入獲利期,很多養殖戶跟進,造成供大于求,價格暴跌;當豬價進入虧損期,有些養殖戶棄養退出,有些養殖戶為規避風險,只能采取淘汰能繁母豬、提早出欄而減縮養殖規模,導致生豬產能不足,引發生豬價格暴漲。
來源:慧聰食品工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