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近期公布對瓶(桶)裝飲用水質量抽查結果,其中6種飲用水被檢測出含有高濃度的致癌物“溴酸鹽”,哈藥六廠等知名企業生產的“純中純”弱堿性飲用水、內蒙古“景友”沙漠優質水榜上有名,令人震驚。(9月6日新華網)
溴酸鹽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定為潛在致癌物,我國在2009年10月開始把溴酸鹽列入飲用水監測項目,規定溴酸鹽含量最高不超過0.01mg/l。與之前很多行業國標滯后相比,關于溴酸鹽的飲用水新國標還算及時。但令人尷尬的是,它實行已兩年有余,卻并沒有管住溴酸鹽超標問題。
溴酸鹽超標,原因有二,一是企業沒按標準生產。由于飲用水市場門檻低,導致魚龍混雜,一些中小企業工藝不達標,在生產過程中極易造成溴酸鹽超標。而某些大型企業在生產中,工藝能達標,但由于操作不當或生產不規范,也時有超標情況的出現。比如哈藥六廠“純中純”弱堿性飲用水就是由于生產設備出現停機故障,致使水不流動而臭氧繼續供氣,導致水中臭氧添加過量而致溴酸鹽超標。二是檢測和監管不到位。目前多數企業對溴酸鹽的檢驗能力有限,交由第三方檢測又怕增加成本,導致隱患叢生。而質檢部門限于人力和技術手段等因素,只能根據情況安排抽查,但每年一兩次檢驗很難解決根本問題。
溴酸鹽超標嚴重,說明新國標并未得到落實。這不但影響了消費者的健康,也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要保證“致癌水”不再上市毒害消費者,就要確保新國標得到切實落實,不被稀釋。這需要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兩方面努力。首先,監管部門要加強檢查的力度,多時段、多批次進行抽檢,對不合格的產品除了曝光外,更要對企業進行處罰。其次,企業要加大自檢的力度,提高檢測能力。只玩“概念”,忽視質量,最終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來源:紅網
來源:大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