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中秋節還有半個多月,月餅市場早早地開始了“預熱”。穿行于超市、點心店、街頭攤位,記者發現今年的月餅價格,有一部分比較適中;但其中也不難找到“高價月餅”。對近年出現的這部分“高價月餅”,很多人認為:它已經偏離了月餅象征團圓、寄寓美好的本色,很有些“變味”了。
憂心的異化
聊城市區今年的散裝月餅,低端價位一般在每市斤七元左右,中檔能達到二三十元。高檔則多是盒裝,價格從每盒(5至10塊月餅)四五十元到百元、數百元不等;最高接近六百元。據業內人士透露,中、高檔月餅一般都會在餡料上走“新奇路線”,像低糖餡、鮑魚餡等等。而其成本,中檔月餅每市斤也就在10元左右;高檔月餅,加上過度包裝的包裝盒,每盒成本也不過三五十元。
中高檔月餅有市場,主要是因為“擊中”了消費者的兩種心理:一是走親訪友圖體面的“炫耀性消費心理”。這部分消費者,一般會選購中檔月餅。串個門,散裝月餅總覺得沒面子,不夠檔次,于是就要為“包裝”付出比“內容”還要重的代價。第二種心理是能夠滿足“灰色公關”之用。過節了,打點、應酬各個方面,禮物既要跟節日協調,又得值錢,于是就會在選購月餅時極力追求“高檔”。數百元一盒的月餅,送者圖個對方高興,受者享用時大獲滿足;建立、鞏固、發展社會關系的需求借此機會得到滿足,于是皆大歡喜,最終覺得“物有所值”。從這個角度看,對于相關當事人來說,中秋已不僅僅是一個家人團聚、享受月夜、充滿詩意的節日,還是一個需要必須打理關系的“關口”。月餅,就這樣在節日中變成了一種不幸的“公關載體”。
“月餅‘變味’這種小的現象,其實是一種折射。”針對部分月餅價格過高、走向羨富競奢的現象,社會學者金煥珍評價說,當今時代,“官本位思想”和“拜金主義”等濁流已經交相裹挾成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一股強大的利益潮流。在它的沖擊和蕩滌之下,幾乎所有原本樸素、雅致、高尚的事物,像情感、交際、風俗、學術、藝術,乃至倫理、信仰、價值等等,被程度不等地庸俗化后,都煞了風景、變了味道、扭曲了本來的形狀。而“異化”得離譜、竟然能擁有市場的高價月餅,只不過是這之中的“怪胎”之一。
來源:大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