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快到了,福州各大超市、商場紛紛推銷起月餅,不同品牌、不同包裝的月餅,讓市民應接不暇。記者留意到,不少超市、商場的月餅展臺上,近半數的月餅打著“香港”的旗號。但記者調查卻發現,一些“香港月餅”有名無實,產地多在內地。(9月4日《海峽都市報》)
由于“錢規則”作怪,近幾年來,拿國貨冒充洋貨的咄咄怪事層出不窮,如數年前沸沸揚揚的“歐典地板事件”及今年7月初被媒體曝光的達芬奇家具產品的假冒事件等,無不讓消費者喊冤叫屈。此次福州被曝的“冒充香港月餅”事件,無疑再次剌痛了公眾和社會的神經。
明明這是一種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但商家為什么熱衷于這么做呢?究其原因,我以為,商家一味逐利的鬼鬼祟祟的“營銷哲學”首當其沖,但與國內的食品安全領域亂象叢生也有很大的關系。的確,聯想到近年來各地頻頻爆出的如“蘇丹紅”、“染色饅頭”、“瘦肉精”、“牛肉膏”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難免會讓消費者對“國產”兩字不輕易“感冒”。自然,所謂的“洋貨”就成了倍受消費者青睞的香餑餑。
在這種語境下,內地月餅貼上“香港生產”的標注,不少消費者還真的以為是自己“運氣好”,終于買到了代表高品質的“香港月餅”,真是“磕頭遇著老天爺,燒香遇見如來佛”。所以,寧愿多花錢也要買這“進口貨”。不想,最后卻是被誤導了,空歡喜一場而已,當然很失望。而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從接二連三的冒充洋貨事件中,暴露出了相關部門監管的缺失。
毋庸置疑,“冒充香港月餅”事件,再一次給我們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當然,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擺脫困擾社會的食品安全魔咒,重典、重拳除了落在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的罪犯身上外,還要落在相關監管者身上。相信只有國內的食品質量提高了,安全保證了,消費者吃得放心了,類似“冒充香港月餅”等一系列毫無商業誠信的欺騙行為,才會銷聲匿跡。
來源:光明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