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近日在河北考察奶業時說:"我有一個愿望: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應該培養出自己的奶牛品種,生產出高品質的牛奶和乳制品,培養出自己的牛奶和乳制品品牌,不僅要在中國占領制高點,而且要在世界上占據領先地位,這需要一個艱苦而長期的努力過程。"
奶業如何重塑才能實現溫總理提出的愿望?我國奶業發展目前主要的癥結在于過度追求發展速度,只有改變這種片面重數量輕質量的發展思路,才能振興奶業。
我國奶業發展的教訓是:片面重視發展速度而忽視安全,導致代價慘重。自1978年到2001年,我國牛奶產量達到一千萬噸;但增加第二個一千萬噸產量只用了三年時間(2002至2004年),增加第三個一千萬噸產量只用了兩年(2005-2006年)。奶業發展過分追求發展速度卻忽視了質量,結果導致惡性安全事件屢次出現,國人對國產奶信心嚴重不足。
我國奶業的超高速發展是以什么樣的模式來實現的呢?基本上采取的是"松散型公司+農戶"模式,即公司從市場上收購小奶農的奶,然后加工出售。這種模式最常被奶企采用,奶品質量也最不靠譜。
從奶源來看,我國牛奶的基本來源主要靠一家一戶小規模的小奶農,我國60%的奶牛由存欄20頭以下的小規模戶飼養,飼養條件簡陋,衛生防疫條件差。從加工企業來看,奶企基本上滿足于從散養農戶中收購鮮奶加工出售。
這種模式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奶企與奶農互相壓價。奶農的產品在賣給奶企時經歷兩個壓價過程,其一是中介從農戶手中采購時壓價,其二是中介在賣給奶企收購點時再經歷一次壓價,雙方都是買賣關系,都只追求價格,尤其是強勢的公司一方在收購中還提出高要求,往往使中介與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證,這些中介與奶農只能通過摻假等方式獲取利潤。
由于企業的利潤與奶農沒有什么關系,作假情況時有發生。再加上目前市場的定價機制也難以實現優質優價,結果是劣幣驅逐良幣,一旦有作假的潛規則,很快會被快速傳播。昔日"三鹿"倒下,也是源于這種半截子的產業化。不改變目前這種的產業化,未來食品安全事故還會層出不窮。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