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山西省醋產業協會副會長王建忠糾正了之前記者的 “誤讀誤報”——“陳醋95%為勾兌”為“山西95%以上的醋是添加了國家允許添加的食品添加劑苯甲酸鈉”,且根據專家的觀點,只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添加,就不存在安全問題。
然而,“醋”不及防的“勾兌門”之外,味千拉面骨湯、肯德基豆漿等也在日前被曝出勾兌內幕。原本合理的食品添加被一些商家演繹成了濫添加、亂勾兌,事件被曝光時,每每令人猝不及防。這背后,一些食品添加劑“有標準、沒檢測”,部分被廣泛使用的添加劑尚無標準可依的現狀,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勾兌本無罪,卻因濫用“消耗”人體健康
號稱鈣質含量是牛奶4倍、普通肉類的數十倍的味千拉面湯底,被曝出是用濃縮液勾兌而成的,一公斤濃縮液可以勾兌出100碗湯;每杯售價7.5元的肯德基純豆漿并非現磨,而是用豆漿粉勾兌而成,每杯成本只要0.7元;還有用工業冰醋酸勾兌的食醋、用水解植物蛋白液勾兌的醬油、用酒精和葡萄糖等調味料勾兌的料酒……種種食品勾兌亂象,讓消費者談“勾”色變。
其實時至今日,幾乎沒有一種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食品是不含添加劑、不做任何勾兌的。而這條路,已經走了幾千年。
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為糖果著色,公元前4世紀,人們開始為葡萄酒人工著色。最早使用的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是1856年英國人從煤焦油中制取的色素苯胺紫。不過,直到20世紀初,食品添加劑才真正讓“化學改善生活”成為事實,而“化學化食品”的災難也緊隨而至。
現代食品工業中本應值得稱道的科技發明,如今卻屢屢闖禍,甚至“消耗”人體健康。盡管多數專家認為,食品科技本身無害,食品安全災難頻發的源頭是食品生產者對科技產品的濫用和惡意使用所導致的。
眼下,在德國,很多人開始主張吃沒有化學添加劑的 “祖母的面包”。事實卻是,我們既無法再回到自給自足的年代,也不可能讓現代食品工業就此停住腳步。
■“有標準,沒檢測”,食品監管只好“打醬油”
面對現狀,制定食品標準,規范制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保證食品的安全衛生,是必由之路。但目前,國內食品行業卻存在“有標準,沒檢測”的情況。這不但讓相關的食品標準和規定處于虛置狀態,也讓監管人員無處下手。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稱,市面上發現一種由不法商販研發的 “化學醬油”,只要將砂糖、精鹽、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質、肌苷酸及鳥苷酸這七種調味料及化合物混在一起,就可制作出“化學豉油”。這種“化學醬油”中含有的水解植物蛋白質若用鹽酸分解,可能會釋放致癌物質。
醬油跟食醋一樣,也分釀造的和配制的。根據國家標準規定,釀造醬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0%。也就是說,不含任何釀造醬油,只用各種化學物配制的“化學醬油”是違規的。但由于化學醬油配制時間短、成本低,一些商家就用配制醬油冒充釀造醬油賣。
商家之所以能冒充成功,關鍵在于無論是舊的國家標準,還是正在修改的新國標里面,都沒有涉及釀造醬油和配制醬油的區分問題,對于配制醬油中是否真的按照規定含有50%以上的釀造醬油,沒有辦法測定。
來源:解放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