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燕窩市場血燕產品被查出亞硝酸鹽含量普遍較高,長期食用易致癌。隨即“馬來西亞官方”召開新聞發布會辟謠,以挽救燕窩產業鏈。然而,媒體調查發現,7月26日在杭州舉行的“馬來西亞官方新聞發布會”中的外籍官員身份不實,不僅召開發布會的政府部門不存在,而且新聞發布會上來頭最大的兩個官員,在馬來西亞也“查無此官”。經工商部門調查,兩人均為冒充。(8月16日《新京報》)
血燕產品亞硝酸鹽含量高,長期食用易致癌,顯然是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當被監管部門查出問題時,相關產銷企業不是認真配合管理部門查清事實,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而是走歪門邪道,不惜冒著被拆穿后失信于社會的風險,召開“山寨新聞發布會”,極盡掩蓋事實、欺騙公眾之能事,企圖蒙混過關。對于相關產銷企業的非法行徑,有關部門應予以嚴查,依法追究責任。值得注意的是,這幕鬧劇也向消費者、全社會特別是食品監管部門提示了食品安全的新動向。
食品安全大如天。我國立法已經加重了危害食品安全生產經營企業的法律責任,也強化了所有食品監管部門的管理責任,通過嚴肅追究和嚴格問責,努力保證向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可靠、健康衛生的食品。然而,總有些生產和經營企業見利忘義,昧良心丟誠信,生產銷售一些有安全隱患食品甚至是明知的有毒、有害食品。而當被政府監管部門或者媒體公眾發現揭露之后,它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認真配合,自查自糾,認錯道歉,徹底整改,而是上竄下跳,千方百計采取各種或明或暗手段,竭力掩蓋事實,甚至指鹿為馬,以對抗監管,達到繼續蒙騙社會公眾和消費者的目的,維護自身經濟利益。
為血燕產品召開的“馬來西亞官方新聞發布會”可謂忽悠公眾,蒙騙消費者手段上的登峰造極。類似的事件比比皆是:味千拉面更是在“豬骨湯精”和“豬骨湯濃縮汁”之間大搞文字游戲式的腦筋急轉彎;肯德基則利用中國人對豆漿“現磨現做”的傳統定勢思維而大肆售賣偷梁換柱后的所謂“醇豆漿”,利用中國標準的缺陷反復長時間利用炸制食物的油料……不勝枚舉。總之,多數當事企業在面對食品安全質疑時,能躲就躲,能否就否,能掩就掩,不少情況下不顧事實,假話連篇,反而理直氣壯,毫無悔意。
這就是當前食品安全方面的新動向,它明確警示我們:所謂的“企業自律”“自查自糾”“自我保證”“信誓旦旦”都是靠不住的!政府監管部門對可疑企業不能只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對可疑食品要依靠權威機構嚴格的產品質量檢驗,讓證據說話,決不能因為企業的“拍胸脯保證”就讓其輕松過關。當然,這也提醒廣大消費者,不要輕易相信當事企業包括它們的行業協會的辟謠之舉,因為它們都是“利益關系人”和“利益攸關方”,很難做到真正的客觀中立,相信權威渠道的信息和自己獨立的判斷,才是對自己負責。(李克杰)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