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物價再創新高,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6.7%,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1.46個百分點。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表示,為了保護養殖戶的利益,政府不會打壓豬肉價格。
豬肉價格為物價指數就“貢獻”了1.46個百分點,要控制住物價,首先得穩住這頭豬。此輪豬價上漲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供小于求。為什么供小于求?因為2009年至2010年豬價畸低,養殖戶虧本,投資者逃離,生豬養殖量銳減。只不過,當豬價暴跌之時,所引起的社會反響遠不如豬價暴漲那樣大,城里的消費者享受著廉價豬肉而渾然不知鄉下養殖戶的艱難。那么前兩年的豬價為什么畸低?因為更早的時候大量資金涌入生豬養殖業,致使生豬養殖非正常增長,過度繁榮。為什么過度繁榮?因為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全國豬價暴漲,有大利可圖,而且當時各級政府出臺了很多刺激性措施,比如補貼生豬養殖、補貼能繁母豬養殖,一些地方甚至變相強迫農民多養豬,以期擴大供給、平抑豬價。
在某種意義上,此輪的豬價暴漲,早在4年之前就已經埋下伏筆,4年以來,豬價經歷了暴漲—暴跌—暴漲的循環。個中教訓是深刻的:以行政手段干預豬價,不管初衷多么良好,都會干擾正常的市場規律和秩序;雖然能夠取得一時之效,但結果必然是豬價暴漲暴跌,要么“豬賤傷農”,要么“豬貴傷民”。實際上,養豬行業市場化充分,豬肉供求以及豬肉價格,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完全可以調節,不需要政府過多操心。當市場供小于求、價格上漲之時,自然會刺激生豬養殖,無須“有形之手”干預,供給也會逐漸擴大,價格逐步回落。雖然這個過程相對緩慢,但會少留后遺癥,避免暴跌,進而避免暴漲。
所以,目前豬價畸高而不強行打壓之,可以說是吸取過往教訓的理性選擇,是尊重市場規律的體現,也是讓豬價走出暴漲暴跌怪圈的開始。
應當看到,不打壓豬價,不僅是了保護養殖戶的利益,更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目前豬價畸高,很多消費者不滿意,殊不知,很多養殖戶只是在彌補前兩年的虧損。只有養殖戶的利益得到了保證,他們養殖生豬的積極性才有保證,讓豬價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回歸到合理水平,不再大起大落,這才符合養殖戶和消費者雙方的利益。
來源:證券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