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谷物商品交易所和關西商品交易所獲得農林水產省批準后8日試行推出大米期貨。這是大米期貨時隔約72年在日本重新上市。
東日本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及近期新潟福島暴雨天氣使東北、關東北部等大米產區遭受重創,大米期貨上市后受到投資者熱捧,東京谷物商品交易所開盤即觸及熔斷點,暫停交易,開盤價無法確定。該交易所將掛牌基準價定在每手60噸13500日元(約合人民幣1100元),漲跌幅限制為600日元,但據稱上市后買方紛紛出價18000日元以上。
關西商品交易所雖然將基準價定在13700日元,但由于首次交易不受漲跌幅限制,在9點的集合競價交易中遠月(2012年1月)合約成交價高達每手19210日元。
日本最早的大米期貨始于江戶時代,直到1939年日本實施戰時經濟管制共持續了近200年。東京谷交所和關西商交所此次上市的交割標準米分別為關東產越光(茨城、栃木和千葉縣產)和北陸產越光(石川和福井縣產)。
為了提振持續低迷的日本國內商品期貨市場,業內人士長期呼吁重新推出大米期貨。當天兩個交易所分別舉行了紀念儀式,東京谷交所社長渡邊好明致辭稱:“大米期貨將成為公正的米價指標,為農業人員套期保值發揮重要作用。”關西商交所理事長岡本安明說道:“大米期貨誕生于大阪,今天終于實現了使其重新上市這一交易所成立以來的夙愿。”
大米期貨能為種植戶和流通商規避氣象條件、經濟動向及需求帶來的價格波動風險,試推期間為2年。但對大米流通擁有巨大影響力的日本全國農協中央會(ja全中)始終對大米期貨上市持反對意見,認為這可能會導致價格劇烈波動。
來源:共同社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