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商業道德的束縛。對此,行政監管部門理應擔當起基本的市場干預職能,否則還不如就干脆讓權給民間公信機構罷了。
經濟人之馬紅漫專欄
"山西陳醋"陷入誠信危機。山西醋產業協會副會長王建忠近日稱,市面上的山西老陳醋95%都是勾兌醋,醋精若勾兌比例掌握不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山西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與山西醋產業協會會長曹文杰隨后卻回應稱,山西所產老陳醋產品安全可靠,均為糧食釀造,不存在勾兌問題。
老字號食用醋竟然也被貼上了"問題食品"的標簽,消費者只能以"酸楚"的心情去體驗了。而隨后協會領導言論"互掐",又讓聞者再度陷入迷茫,此情此景幾乎與此前乳業"國標"之爭如出一轍。當下國內消費市場中的所謂"權威"無處不在,而問題真相卻往往無從尋覓,反倒是部分民間機構扮演起了"答疑解惑"的社會角色。如果監管部門確實無力擔責,那么不妨放手民間機構來構筑消費品安全大壩。
當市場經濟被誤讀為簡單的利潤最大化之時,廠商的社會責任意識淡漠成風。按照釀醋的正常流程,先要對大米等原材料高溫酒化后再醋化,釀醋周期標準是28天左右,具體到山西陳醋則還需要更長的沉淀過程;而用冰醋酸或者醋精勾兌只要一天甚至更短的時間便可完成。顯然,嚴謹的制作工藝是老字號食用醋歷史文化得以保全的必要環節,但許多廠商卻打著"山西老陳醋"的金字招牌,以醋精勾兌的粗糙手法生產,在壓低成本的同時、依舊賺得名牌高價。
事實上,"勾兌"絕非是醋廠的創舉,從此前一些名牌白酒遭勾兌、到近期味千拉面"骨湯門"事件,無不折射出廠商的精明思維。但其間,消費者的健康保障卻乏人問津。更為關鍵的是,包括腐爛臘肉、硫磺燕窩、塑化劑、化學火鍋、水玻璃堿面等食品安全問題,大都是由媒體輿論率先質疑并實施追查,質檢部門的舉動滯后似乎已成為慣例。更有甚者,當業內權威主動爆料后,行業內部產生"內訌"的情形不斷發生,只是在這些以"公益"為名的激辯背后,卻隱含另外一番盤算。不久前,中國乳業"新國標"遭到南方巴氏奶代表王丁棉的高調放炮、被指全球最差。之后巴氏奶巨頭"光明乳業"高調附和,而常溫奶主產區、內蒙古乳業協會則針鋒相對。隨著激辯的白熱化,"圍觀"者才有所頓悟,原來"口水仗"只是一場南北乳業利益之爭而已:南方巴氏奶采用殺菌法加工,對奶源要求較高;而北方常溫奶工藝則可以通過超高溫滅菌,對奶源要求相對寬泛。奶業南北陣營相互爆料,目的明顯是多重性的。與之類似,王建忠揭開山西陳醋"潛規則"的動機也受到質疑,因為他還同時擔任山西金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并非完全是中立的機構負責人。
來源:南方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