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日報》報道,近日,山西醋產業協會副會長王建忠在接受采訪時爆出:市面上的山西老陳醋95%都是勾兌醋。醋精本身不含營養成分,勾兌比例掌握不好的話,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國家目前雖有所謂配制食醋的標準,但尚無手段檢測出勾兌的是不是工業級冰醋酸,以及勾兌比例是否合乎標準。
很多人將勾兌醋歸結于沒有國家標準,這其實是站不住腳的。2000年,我國出臺的配制食醋國家標準明確規定,配制食醋必須是指以釀造食醋為主體,與食用冰醋酸、食品添加劑混合配制而成的調味醋??梢?,企業勾兌醋并沒有犯規,因為國家允許勾兌醋。該標準同時強調,企業在生產配制醋時不得使用工業冰醋酸。
問題就出在這,醋企到底使用的是食用冰醋酸還是工業用冰醋酸,目前的檢測技術無法鑒定。這讓筆者想起此前不久衛生部公布的一個數據:我國目前2200種食品添加劑中,有檢驗標準的只占總數的近四成。這也就意味著,有六成食品添加劑無法檢測。既然國家沒有技術鑒定企業用的是食用冰醋酸還是工業用冰醋酸,為何在國家標準上要允許勾兌呢?
換言之,你明知道工業用冰醋酸容易被用于食醋勾兌,卻依然出臺了允許勾兌的規則,就應該有可靠的技術來鑒別不符合規則的產品,確保你的規則是可控的、可操作的和可監督的。否則,就是對規則制定的瀆職和對消費者、對廣大人民的健康不負責任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來看,食醋勾兌,責任主要不在企業,而在于制度規則或說制定制度的質檢部門。
客觀地說,沒有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但是在國內食品安全長期陰霾的當下,在食品安全人命關天的事實面前,我們就該秉持一個基本原則:對待食品問題,聽聽老百姓簡單的訴求和意見,能不添加則不添加,不能確認危害程度的堅決不添加,而不應該考慮到添加劑產業等邊邊角角的問題,就將尚無定論的添加劑“合法”地塞進民眾的胃里。
而且,令人不安的是,以后若出現類似的食品安全事件,“無法檢測”是不是就成了相關部門最合適的脫責“托詞”?反正國家標準在那,至于企業能不能遵守,甚至弄出一些違規違法的事情來,大概只需要大言不慚地指責,這樣做是缺乏道德血液的表現。那帶給廣大公眾的就只能是對政府信任的遺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和生活消費的無所適從。
無疑,攻關有難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更應該看到的是,態度比技術重要,一方面,我們應該問問老百姓的建議,考慮“有罪推定”及“保守療法”,對無法檢測的添加劑一律限制甚至禁止使用。等到技術進步,證明無害之后再使用,或者實行“拿來主義”,拿其他國家成熟的檢測方法為我所用,而這所有的一切,維護最廣大民眾安全和利益的態度不容缺席。
另一方面,一些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信息不公開不透明也實際形成了對消費者的誤導。對于各種食品添加劑,實行明確的公示制,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就醋而言,將其主要成分標注清楚,是“勾兌醋”還是“老陳醋”,是“食用冰醋酸”還是“工業用冰醋酸”,讓消費者據此作出判斷,并進行有效的監督,也應該是補齊當前技術短板的次優選擇。
來源:重慶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