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然對中國糧食安全產生恐慌是不可取的。從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中國應認真考慮糧食戰略
近期全球糧食價格飆漲引發新一輪糧食安全隱憂。在中國,2010年底至今的大規模干旱,也開始威脅今年夏糧產量,政府更加關注自身的“食品安全”問題,在連年提高糧食收購價的同時,也力保糧食生產面積。
然而,中國能否在較長時間內滿足自身食品需求,外界存在很大疑問。
已是進口大國
中國是一個農產品(18.74,0.83,4.63%)生產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農產品進出口大國。2002年至2009年,中國每年農產品貿易總額平均增速為18.3%。根據wto數據,中國是第三大農產品進口國,世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
從2004年開始,中國從“農產品凈出口國”變成了“農產品凈進口國”。盡管中國總體貿易順差不斷擴大,農產品貿易逆差卻出現了顯著擴大趨勢。在這一時期,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在關注“三農”相關問題,表明中國政府始終關注糧食安全問題。
從農產品進出口分類數據看,中國谷物的供給和需求基本處于平衡狀態,這主要是因為政府在過去若干年通過各種措施努力提高基本農作物自給率。中國也采取了限制基本農作物出口措施,優先保證國內供應。2009年中國谷物產量為5.31億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略高于2008年的5.29億噸??傮w來說,中國的基本農作物供需仍處于較為平衡的狀態。
事實上,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逆差主要來自其他農作物。中國的大豆自給率僅為20%左右,大豆需求嚴重依賴國際市場。中國的大豆進口也在過去十年增長迅猛,2009年大豆進口量達188億美元,約為2002年的6倍。
由于中國國內需求旺盛,動物產品的進口也在迅速增長。2002年至2009年,中國的肉類進口平均增長率為14%,奶類、蛋類以及蜂蜜進口的平均增速為21.6%。肉類進口總額在2009年達到17億美元,而2002年這一數字僅為6200萬美元,奶類、蛋類和蜂蜜的進口總額在2009年達到10.5億美元,2002年僅為2700萬美元。
供給壓力增加
農產品進口增加的背后,不僅有需求增長壓力,也伴隨著供應壓力。
中國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可耕種土地的緊張。中國人均可耕地面積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中國耕地總面積約為128萬公頃,僅為國土總面積的13%。而中國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也導致耕地大量消失。
來源:《財經》雜志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