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已經不是新鮮話題,但是只要事關食品安全,無論大小,都會成為一段時期內輿論的熱點話題。3月5日下午,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提到食品安全問題時連稱慚愧。他表示,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將是長期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食品安全問題如此難解?為何食品安全問題不能防患于未然?怎樣才能從源頭上阻斷安全隱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常務副所長嚴衛星,在接受本網獨家專訪時,給出了他的答案。
食品安全要從源頭抓起
“監管不力”,總結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原因,無論學者還是專家,都得出過這樣的論斷。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停留在市場監督抽樣檢查。但是從已經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來看,問題總是出現在食品生產的最初環節。投放三聚氰胺的是奶販子,海南毒豇豆風波出在種植環節,豬肉、牛肉注水也發生在進入市場之前。食品生產的源頭,才是風險最高的地方,但也同時是管理最為薄弱的地方。" 在嚴衛星看來,目前這種事后檢查的管理方式,是食品安全管不勝管的重要原因。 "食品是生產出來的,所以一定要加強原料、種養殖環節和生產環節的監控,要把監管的重點前移,如果能保證好食品在原材料和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出廠的產品未必一定需要抽樣檢驗。" "就比如生產飛機,要檢驗它的安全性只有上了天才知道它行不行。所以,只有把飛機上的各個零部件生產好,嚴格按照裝配程序進行,把每一個環節控制好,最后生產出來的飛機應該就是沒有問題的。"
多頭監管給食品安全帶來隱患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采取分段監管的方式,比如農產品種植的環節歸農業部管,產出的產品質量歸衛生部管,從生產到流通,農業部、衛生部、質檢總局和工商各管一段。嚴衛星委員認為,這幾個部門并沒有形成合力,部門配合協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對于整個食品產業鏈條的監管,并不是"無縫的",很容易產生"灰色地帶",給食品安全帶來隱患。 "本來是一個有機的監管體系,卻不按照食品生產的科學規律,而是人為地按照部門的職責來切換,這樣的監管自然會出現漏洞。"
另外,分段監管造成了監管部門的重復建設。"過去我們主要的監管是農業和衛生,已經有相當的資源了,遺憾的是這些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我們的監管資源、監管隊伍、實驗室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現有的力量又不能集中發力,對于原有的力量不去加強,卻要另起爐灶,重新建設。這么多部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監管隊伍、實驗室、采購儀器設備,浪費了大量的資源。" 食品安全的監管本應該是系統性全流程的監管,而目前這種帶有計劃經濟烙印的監管,無疑給中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帶來了難題。"如果我們能把監管隊伍和監管技術支撐的資源統籌起來,不能說我們國家的監管隊伍少。"
食品工業是一種道德工業 "食品工業是一種道德工業。"嚴衛星說。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在有40多萬家左右的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一共有12萬家。有十六七萬家是獲得相關的證照,但是沒有獲得生產許可證。還有十六七萬家是什么證照都沒有獲得的。所以中國食品工業的現狀是企業分散、技術薄弱、裝備落后,還沒有真正形成跨地區按照產業鏈和價值鏈整合的食品龍頭企業,食品企業數量比較多、規模比較小,對于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認識相對較弱。這種現狀的直接后果是面對競爭劇烈的市場,生產者在利益的驅動下,降低直接的生產經營成本,做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行為,從而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個別食品生產者不知道生產出的食品不安全嗎?顯然不是。明明是用香精制成的調味包,偏偏說成是高湯的。蒙一次,算一次,因為恥辱感的缺失。監管人員可以監管原材料、抽樣檢驗成品,但在每一個食品生產環節上,只有人的良心,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保證真正的安全。" 嚴衛星建議,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先進做法,給食品企業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給企業法人建立食品安全道德檔案,進行持續的跟蹤記錄,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評價,以此來規范食品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如果道德水平提高了,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這其中當然包括食品安全問題。”(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常務副所長嚴衛星)
來源: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