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蔬菜協會(ausveg)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至2011財年間,澳洲共花費2506萬元從中國進口新鮮蔬菜,相比上年勁增36%。至此,中國已經超過新西蘭,成為澳洲最大的新鮮食品進口來源國。加上新西蘭、美國和意大利,這4個國家共計占據了澳洲進口鮮食64%的市場。
整體而言,全澳上財年的蔬菜進口額從2009至2010財年的5.55億元激增至6.09億元,新鮮農產品的進口總值從5.7820億元猛增32%至7.6180億元。就具體商品來看,墨西哥新鮮蘆筍進口量急劇狂增269%,而從美國進口的加工產品和冷凍食品也分別暴增154%和409%。很多消費者不惜重金只為嘗鮮,如從秘魯運抵的價格為本地3倍的蘆筍;但更多顧客則重視價格,中國產的大蒜和洋蔥在過去4年間進口量翻番,其每公斤2至4元的零售價遠低于本地產品14元的售價。本地農產品直銷公司aussie farmers direct的首席執行官braeden lord指出,澳洲本地出產的蔬菜足夠養活3倍澳人。他稱,“越來越多消費者不再等待時令蔬果,他們希望隨時隨地買到想吃的蔬菜,這意味著他們可能錯失本地蔬菜的美味”。
蔬菜協會發言人andrew white表示,進口蔬菜所占市場份額的持續增長,是以犧牲本地菜農為代價。澳洲統計局數字顯示,全澳在2008至2009財年間僅剩下5832名菜農,相比2005至2006財年的6517人明顯減少。 white也指出,澳洲應該修訂標簽法,讓消費者能更清晰看懂商品的來源信息。“有些標簽上用大字寫著‘澳洲制造’,但在商品背面卻用小字標注‘進口原料,澳洲生產’,這意味著這件商品極可能來自海外。” 記者采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地華裔菜農,被告知近年來確實受來自海外的蔬菜及水果沖擊頗大。
他稱,“以金針菇為例,我們以前還供應澳洲本地市場,但現在競爭過于激烈,部分菇農被迫開拓海外市場。幸好澳洲蔬菜在海外的口碑良好,銷路近兩年也逐年增加,不過由此帶來的運輸和保鮮成本增長,直接影響到菇農的收益。”據他介紹,已有不少菇農不堪重壓,最終選擇了種植其他經濟類作物。
來源:駐澳大利亞經商參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