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將大米比喻為“白金”,但受制于生產技術、加工水平和能力,目前僅少量出口歐洲。
2010年,中柬兩國簽署了關于柬大米輸華的檢驗檢疫議定書,使柬大米直接出口中國。目前,已有多家中國企業來柬考察,探討大米貿易和投資機會。可以預見,大米將成為中柬兩國經貿合作的新增長點。
柬大米產量和貿易量增長迅速
2010年,柬埔寨稻谷種植面積279萬公頃,產量824萬噸。由于水利設施缺乏,一年只種植兩季稻谷,一季水稻,一季旱稻,平均產量2.97噸/公頃。除去國內糧食需求,剩余390萬噸稻谷可供出口,相當于250萬噸大米。全國24個省均種植稻谷,主產區分布在菠蘿勉省、馬德望省、卜迭棉芷省、茶膠省、磅通省等。
柬全國有近3萬家碾米廠,絕大部分規模較小,加工能力和技術落后,真正能夠加工符合國際標準的碾米廠不足10家。由于加工能力不足、收購稻谷資金缺乏,大量稻谷均被泰國、越南米商低價收購,在本國加工成泰國、越南香米出口至其他國家。
2009年柬大米出口僅為1.3萬噸,2010年增至4.5萬噸,2011年上半年出口8萬噸,同比增長369%。主要出口目的地為歐洲,占出口總額的90%以上;其次為部分亞洲國家,其中對馬來西亞出口占6.5%。對非洲和美國也有少量出口,主要大米出口商也是主要的碾米廠商。
大米產業發展潛力及存在問題
柬埔寨全國可耕地面積約670萬公頃,目前實際耕種面積約355萬公頃。隨著柬政府、外資以及私人領域加大投入,農田水利系統逐步完善,高產稻種和現代耕種技術不斷推廣,柬稻谷產量至少將翻一番,大米出口量也將隨之大幅提高,發展潛力巨大。但與此同時,柬農業仍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由于水利灌溉系統匱乏,旱季稻谷種植面積僅相當于雨季的六分之一,絕大部分土地只能種植一季稻,土地利用率很低。
農業耕種技術和設備落后,稻谷單產量較低。由于政府財政捉襟見肘,農業投入有限,稻谷生產和加工未形成規模效應。現有碾米廠設備老舊,碎米率高,難以加工符合國際標準的大米供應出口。稻谷收購資金缺乏,難以同泰國、越南米商競爭。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不完備,運輸及電力成本高,制約了柬大米加工和出口步伐。此外,柬大米衛生檢疫檢驗體系尚未建立,制約了大米出口潛能。
政府積極推動柬成為主要大米出口國
柬政府一直將農業作為“四角戰略”中的優先發展領域,大米被視為農業發展的龍頭產業。
來源:廣西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