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消息,國家發改委28日宣布,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發展,國家繼續在小麥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2012年生產的白小麥、紅小麥和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均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比2011年分別提高7元、9元和9元。
業界指出,目前主產區小麥價格大多高于提高后的最低收購價,因此,此次提價對當前的小麥市場影響相對有限,但小麥長期穩步上漲的趨勢已經形成。在國內糧食市場緊平衡、國家逐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以及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長期糧食價格將震蕩上行。
對麥市影響不大
事實上,這已是國家自2007年以來連續第5年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同往年相比,本次提價幅度較大。“當前正值秋糧大面積收獲、秋冬種即將全面展開之際,國家此時宣布提高明年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對于增加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有重要意義。”一位業內人士稱。
據農業部農情調度信息,截至9月26日,全國秋糧已收獲3.2億畝,完成種植面積的27.6%。農業部部長韓長賦9月16日在全國秋冬種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抓好秋冬種工作,力爭夏糧面積穩定在4.13億畝,其中冬小麥面積穩定在3.39億畝;同時努力提高單產,力爭冬小麥畝產達到330公斤,提高3公斤以上。
業內認為,我國糧食已經連續8年豐收,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的提高,對增加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我國糧食產量非常重要,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的提高也將同時增加農民收入。
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冬小麥產量11079萬噸,比上年增產近212萬噸。農業部預計,今年全國糧食總產有望突破11000億斤,連續8年增產,單產和總產都將再創歷史新高。
中華糧網分析師盧峰認為,此次提價消息的公布對小麥中長期市場將起到較強的推動作用。目前主產區小麥價格大多高于提高后的托市收購價格,因此,此次提價消息對當前的小麥市場影響相對有限,但最低收購價格的提高使市場的底部空間再次拉升,政策導向效應明顯,市場購銷雙方對中后期小麥價格看漲預期增強。
9月以來國內小麥現貨市場價格整體穩定,近期受下游面粉加工企業需求回升、玉米價格上漲后的替代效應、預期最低收購價將上漲等多因素的帶動,部分主產區小麥收購價格出現一定上漲。業界認為,由于國內小麥供應充足,需求也相對穩定,后市麥價仍會以小幅波動、穩中上升為主,大漲或者大跌的概率都較小。
糧價穩中攀升
受累于外圍經濟體的低迷,國際、國內農產品期貨近期表現悲觀、持續下行,但國內糧食現貨市場則相對平穩。由于國內糧食連續“八連增”,小麥、稻谷等主要糧食品種供應基本平衡,決定了國內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價格將會保持相對穩定,也為穩定國內物價奠定了基礎。
不過,從長期而言,業內較為一致的觀點為,在全球糧食市場供應偏緊的背景下,全球已經逐漸步入高糧價時代,國內糧食市場也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糧食價格穩中走高的趨勢。
國海證券孫霞表示,長期看中國糧食供需將進入緊平衡狀態。根據農作物生產周期理論,在耕地面積有限、水資源短缺及異端氣候頻發等因素影響下,糧食產量繼續增產的難度加大;從需求方面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剛性增長。
與此同時,不斷增加的成本也將推高糧食價格。在糧食成本構成中,勞動力成本占據約30%,勞動力成本的持續提升將成為影響國內糧價未來一段時期走勢的主要力量,從而推動糧價上行。除此之外,農資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也會帶動糧價的穩步上行。
來源:中國證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