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拉總理為首的泰國新政府,正在制定大米收購保護價政策,以增加稻米種植戶收入。這項政策在大選中旨在討好農村選民,在即將付諸實施之際,引起泰國國內廣泛爭論。作為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泰國大米新政牽動著國際市場神經。
新政利弊評說不一
近日,泰國總理英拉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新政府將盡快實施“農戶收入保障工程”,普通白米稻谷最低保護價是1.5萬泰銖/噸(約合3200元人民幣),優質的茉莉香米為2萬泰銖/噸。這一價格比目前市價高出40%左右。
為保障種糧農民收入,早在英拉兄長他信執政時期,泰國政府就開始實行大米保護價政策。2006年軍事政變后,經過大選上臺的親他信的沙馬政府和頌猜政府也實行此政策。2008年阿披實領導的民主黨上臺后,廢棄了此政策,代之以“農產品價格擔保政策”。因此,英拉政府此舉實是要恢復此前的大米保護價政策。
“保護價”和“擔保價”有何區別?簡單地說,擔保價政策就是政府確定擔保價格,比如1萬泰銖/噸,稻米收割時市場價格如果低于1萬泰銖,政府就把差價補給農民。保護價政策則是,政府以預定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大米,再向市場出售。
對于新政府的保護價政策,泰國各界看法不一。執政黨強調,此舉旨在紓緩農民之困。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目前國際糧價接近歷史高位。但與其他糧食品種相比,大米價格仍在低位徘徊,泰國稻戶收入增長緩慢,農村經濟凋敝。因此,新政府決定采取措施,提高米價,增加農民收入。
新政策需要大量資金,人為左右市場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并不確定,因此,以民主黨為首的在野黨反對新政。民主黨議員指出,由于以高于市場行情價格買入大米,又通過拍賣減價出售,政府可能因此蒙受巨額損失。泰國國家反貪污委員會警告,保護價政策有許多漏洞,可能滋生腐敗。該委員會一項研究指出,泰國政府在2005年至2006年間推行保護價政策,損失190億泰銖。泰國大米業界指出,儲存時間過長,大米容易變質。大部分出口商擔心,新政策提高米價后,泰國把持幾十年的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地位可能拱手讓給越南。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