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工業革命開始以來,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增加,從而導致全球海洋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量上升,改變了海水的化學組成,出現了海水ph值下降即海洋酸化的現象。海洋的酸性環境影響了那些需要形成碳酸鹽外殼或骨架的珊瑚、浮游生物和貝殼類動物等海洋生物。
支撐著高經濟價值海洋漁業的包括貽貝和牡蠣在內的軟體海洋生物對海洋酸化尤為敏感。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科學家完成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將給全球水生貝殼類生物帶來危害,而某些國家將比其他國家更早和更嚴重地感受到這種危害。有可能遭受最嚴重影響的國家包括塞內加爾、馬達加斯加、岡比亞、莫桑比克和海地。這些國家不僅極大地依賴水生貝殼類海產品,而且還缺乏水產養殖業,并已面臨因蛋白質缺乏帶來的壓力。
影響軟體生物水產品減產的不安全因素
日前,《魚和漁業》雜志網站登載了科學家完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對美國因海洋酸化導致軟體生物水產品收成減少而出現的不安全因素進行了評估。文章首席轉載、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海洋地質化學家莎拉·庫里表示,海洋生態系統提供的食物和收入是最為重要的功能。世界各國以不同的方式依賴于這些海洋資源,那些嚴重依賴于海洋軟體生物的國家如果希望未來能繼續享有易獲的資源,就必須采取新的戰略措施。
為評估各國的薄弱環節,科學家對多種依賴因素進行了分析,這些因素是:當前軟體生物水產品生產、消費和出口;依靠軟體生物水產品獲取蛋白質的人口比例;人口增長預測;以及現在和未來水產品的養殖能力。
"過渡10年"內實施戰略措施
利用依靠海洋氣候模型的表層海洋化學預測,研究人員確認了各國"過渡10年",或者說是未來海洋化學將完全不同于2010年時狀況的時間,以及人們再也不能確保現有軟體水產品收成的時間。庫里認為,這些變化預計將在未來10年至50年里發生,那些緯度相對低的國家將很快受到影響;緯度較高地區的國家具有更強的生物變異性,那里的生物或許更能忍受環境的變化。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