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實習記者郭文靜報道 根據美國農業部年初公布的數據,中國從2010年起已經成為美國農產品的最大進口國。在此之后,種種關于“中國糧食安全”的討論便在各大媒體不絕于耳。《日本時報》7月21日發表評論稱,伴隨著中國日益增長的糧食進口量,中國的糧食安全似乎已處于一個轉折點。與此同時,中國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賴,也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文章稱,中國在2010年進口了9500萬噸糧食,占國內糧食產量的17%,其中大部分是來自美國的大豆。2011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需求進一步大幅增長,玉米的進口量曾一度達到歷史新高。預計中國今年將主要從美國進口500萬噸玉米,這一數字遠超2010年,使中國連續第二年成為玉米凈進口國。
《日本時報》分析稱,中國是大米和小麥的最大生產地,是排名于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但若依照目前的情形發展下去,這個擁有世界最大人口、世界經濟排名第二的國家將成為世界主要的糧食進口國,正如它對工業原材料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進口一樣。同時,對供不應求的世界糧食市場而言,隨著中國越來越依賴糧食進口,亞洲及其他地區的糧價將被抬高。
文章指出,中國對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農產品出口國日益增強的依賴,還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中國依賴美國的玉米,而美國則需要中國來購買國債及其他貨幣資產來抑制通貨膨脹,這無疑給中美兩國的關系增加了“穩定因素”。而對巴西和阿根廷而言,中國已迅速成為其主要的外國投資者。截止今年五月,中國在這兩個國家的投資共計156億美元,幾乎是去年的三倍。
此外,中國在保持自給率方面看上去很成功,但東方及非洲研究學院的經濟學家羅伯特•阿修(robert ash)則表示:“以中國目前的人口增長速度計算,到2020年中國需要生產5.8億噸糧食來實現其糧食自給率95%的目標。以中國之前的糧食產量來看,這一目標似乎不難達到。但伴隨著大量耕地被城市和工廠占用、嚴重的土地退化,以及水資源缺乏等嚴峻的能源及環境形勢,中國欲實現這一目標前景將變得難以預測。”
文章評論說,中國如此之大,如果一些不可預見的意外事件迫使中國不得不大規模進口糧食,那么,這將會令其他一些糧食進口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非常不安”。
來源:環球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