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萬東醫療聯合主辦的“全球合作創新學術交流會”在北京舉行。活動搭建“產學研醫”的深度交流平臺,探尋磁共振在心臟、大腦等領域應用的突破性進展,讓人工智能為磁共振設備深度賦能,為困擾人類的各種腦疾病的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治療貢獻力量。
大會特別邀請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以及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知名學者,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和武漢同濟醫院等醫療機構磁共振領域的著名專家,線上線下匯聚一堂,聚焦心臟、ai、腦功能、腦疾病、精準定量等領域,探討最新的前沿科技及其應用。
磁共振成像被譽為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皇冠上的明珠”,在臨床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針對磁共振最新前沿技術應用:以人工智能、腦科學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加大對相關技術的研究,將大幅提升臨床診療水平;加速推動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促進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范德堡大學成像科學研究所(vuiis)創始所長john c. gore院士做題為《新型磁共振生物標志物的開發進展》的特邀報告。john教授指出,基于擴散成像的微尺度標記物可以提供超出分辨率極限的微觀結構信息,未來將對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診斷有重要指導價值。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特別研究員郭華教授分享了高分辨率和高保真的dwi成像方法,實現了圖像的變形抑制到變形去除,實現了層內的高分辨成像和3d等體素亞毫米dwi成像,并提升了信號的采集效率,為探索大腦微觀奧秘,解決腦腫瘤等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據。
針對目前磁共振技術成像慢、分辨率低,定量精度差等缺點,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副教授、磁共振診療高端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魏紅江教授在線上做題為《基于磁共振的亞體素定量磁化率成像技術》的報告。該技術突破現有磁共振成像技術瓶頸,開發多模態、一體化、亞體素定量磁化率成像新技術,為腦組織精準定量及相關腦疾病的早期檢測提供技術手段。
阿爾茨海默癥被稱為“腦海中的橡皮擦”,科學家們至今未找到確切的病因。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主任、國家發育和功能人腦組織資源庫主任馬超教授進行《中國人腦組織庫建設和阿爾茨海默病研究進展》主旨演講,分享了國家人腦組織庫規范性建設的最新進展,不斷完善的中國腦庫,為有效支撐我國高水平腦科學、腦疾病的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ai研究正如火如荼,在腦科學領域也是如此。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及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張孝勇博士在《基于腦mri特征開發神經系統疾病智能分類網絡》報告中,與大家分享課題組磁共振研究的一些新進展:提出新的cnn網絡,可有效將腦干的血管母細胞瘤與其他腫瘤分開,表現超過了放射科主治醫師的水平;提出3d全局傅里葉網絡,可有效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與正常人分開;開發“對抗-對比”圖神經網絡,實現神經發育障礙疾病的分類診斷。
針對人工智能磁共振訓練數據缺乏的瓶頸問題,廈門大學感知實驗室負責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屈小波教授提出磁共振物理生成數據的泛化人工智能快速成像和定量成像方法,建立智能云腦成像平臺實現放射科醫生與工程師高效科研協作,解決高端磁共振設備信號采集瓶頸和臨床轉化應用問題。
此外,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正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中心執行副主任李睿做題為《基于部分可分離的實時動態磁共振成像》的報告,提出使用低秩模型與稀疏約束的重建方法實現清晰實時動態成像,患者無需屏息無需使用心電門控,即可獲得高時間分辨率的心臟圖像,實現對心律不齊患者的異常心動周期的捕捉;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副教授李煥杰分享《fmri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提升:基于fmri個體數據質量增強和高效的大樣本降維》的主題報告,提出基于信息增強和噪聲去除相結合進行不同場強下的fmri數據質量增強,可顯著提升fmri數據的時空分辨率,保障腦功能連接和腦功能網絡的穩定可重復性。
萬東醫療磁共振產品部經理李培表示,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將為我們進一步開拓具有全球化視野的科研道路、促進和深化醫學影像高端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嶄新思路。萬東醫療將以此為契機,與國際各界平臺共同投入高水平科研團隊,致力于前沿醫學影像設備的迭代研發、創新技術的臨床實踐,同時,將繼續以學術交流為載體,搭建全方位、開放式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致力于促進醫學影像學術生態高質量發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