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親自創辦的企業就有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中國實業銀行、唐山啟新洋灰公司、大苑實業銀行、天津華新紗廠、興華棉業公司、耀華玻璃公司、唐山啟新機器廠、灤州礦地公司、江南水泥公司等。周叔弢、周志俊、周叔迦都是周家第三代人,打造民族工業品牌與收藏延續文化命脈比翼雙飛,他們在青島,留下諸多蹤跡。
《周愨慎公全集》中的家訓六條
東至縣檔案館館藏周志俊書信
周馥,對很多人而言,這也許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其實,他是李鴻章最為倚重的心腹鐵幕,又是袁世凱最貼心的兒女親家,還是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更是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和實際操盤人。從此次東至縣檔案館首次披露的周氏家族的檔案中來看,李鴻章家族在江南的代理人——周馥家族經營著大量產業,他們協助李鴻章創建了大量近代中國北方的大中型企業。諸如開平煤礦、灤州礦地公司、啟新洋灰公司、北京自來水公司、光華棉業公司等等,周家不是首創即是大股東,因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幾十年間,它囊括了全國骨干企業的半壁江山。
建造中國最早的水泥仿木建筑
近日,記者來到周馥的故鄉——東至縣周村,該村尚保留著周馥家族的幾處遺跡。東至縣周氏文化研究會籌備處負責人、東至縣委黨校副校長謝忠惠介紹說,周馥發跡之后,曾連續在故里修建了兩處建筑。一是周馥接官廳,是周馥當年回鄉為父守喪三年接待地方官員之處,始建于光緒年間。接官廳坐西朝東,進深三間,面闊五間,建筑面積190平方米。接官廳有門樓、主樓兩層,內設會客廳、客房、設施豪華。廳內懸有御賜匾額:“七旬齊案,五子登科。”七旬系指周馥和夫人壽誕,五子系指長子學海、二子學銘、四子學熙、七子學淵、九子學輝,他們兄弟都中了進士、舉人、撥貢等科舉。還有一塊御賜“風清南服”匾額,是對周馥督江南各省,為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時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愛戴的褒揚。另有一塊本縣紳耆贈送的匾額,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廳右側,是周姓義塾的樓房、花園、廚房、廁所等。
第二就是周氏宗祠,由周馥始建于清光緒年間。位于周村組中央,坐南朝北,東距周馥接官廳約250米,宗祠現存部分五進三開間,建筑面積109平方米。前部分為“四水歸堂”天井房,后部分與接官廳幾乎同一形制,構造獨特,造型別致。宗祠分中、前兩廳,山墻高大,屋脊上鑲有兩條栩栩如生的飛龍,一側開耳門兩扇,小窗一扇,屋檐的挑口上有花卉浮雕,刀工生動古樸、式樣別致典雅。祠內供奉周氏家族歷代祖先神主牌位,抗戰期間,被日軍燒毀,“文革”時再遭破壞,現僅存后廳,成為左右住戶堆集雜物之所。
清宣統二年(1910年),為防白蟻侵蝕,民國財政總長、周馥第四子周學熙秉承父志聘請上海名師設計對這兩幢古建原樣式復建,混凝土地平,青石浮雕磉墩;所有梁、柱、枋均以鋼筋水泥仿木代之,榫頭、卯眼也不例外。它們與建德文廟大成殿重修年代相當,是我國最早的鋼筋水泥仿木建筑。“整個建筑的梁和柱子,從外表乍一看,以為是木頭的,但材料其實是水泥,這些水泥都來自周學熙創辦的水泥廠生產的,在此之前我們國家用的水泥都是從國外進口的。”謝忠惠說,這兩棟建筑也是我們最早一批使用自產水泥建造的代表。
“北方實業巨子”周學熙
周馥的四子周學熙,被稱為“北方實業巨子”,是家族創辦實業的杰出代表。他和江南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并稱為“南張北周”,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不同的是,1925年張謇去世時,他的企業已瀕臨破產,影響日漸式微,風光不再。而周家的后人直到今天,依然活躍在商、學各界。
周學熙以天津為基地,營建起一個龐大的“周氏企業集團”,資本金額高達4000多萬元,在當時這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他親自創辦的企業就有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中國實業銀行、唐山啟新洋灰公司、大苑實業銀行、天津華新紗廠、興華棉業公司、耀華玻璃公司、唐山啟新機器廠、灤州礦地公司、江南水泥公司等。
周學熙的企業集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工業產業格局的形成,此前,華北的工業基礎相當薄弱,中國的水泥和玻璃制造幾乎為零。而周氏企業集團吸引了20世紀20年代北洋軍閥爭相投資天津,逐漸形成了中國南北兩個經濟重鎮:上海和天津。
當年,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新經濟、新文化起到了倡導和推動作用。周學熙認為,中國缺少的不是進士,缺的是干實事的人。特別是遭遇科場案后,他打算用分家所得的銀兩,棄舉業而改習實業,另走一條富民之路。于是,年輕有為的周學熙放棄科考投身實業,這個想法得到父親周馥的大力支持。周學熙順利進入河北開平礦務局,聰慧精干的他在第二年就升任了總辦。后來,他又升任開平礦務局總辦。這實際上成為周學熙從事實業的開始。
1908年3月18日,農工商部大臣上奏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請建“京師自來水一事”,認為“京師自來水一事,于衛生消防關系最要”,并推薦周學熙負責京師自來水事宜。1910年2月,周學熙主持的京師自來水工程全部竣工,北京從此用上了自來水。此后半個多世紀,該工程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1912年,袁世凱為民國大總統,學熙兩次出任內閣財政總長,兼稅務處督辦。當時中國的財政空虛和混亂幾趨極致,市場上私鑄錢幣風行,全國有數十種貨幣。孫中山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時,國庫里只有銀元10枚,而黃興負責的南京留守部門裁軍一項,就需要250萬。周學熙受命于危難之際,大力整頓稅制,興辦銀行,統一全國流通貨幣。采用借款、免稅、提供保息等方法扶植民族資本,鼓勵國人興辦實業,多次舉辦國貨展覽會,積極推薦國貨赴南洋參展。周學熙在經辦“善后大借款”后,從財政總長的位置上辭職。
力保民族工業金字招牌
周學熙在青島為民族工業留下了一塊金字招牌——華新紗廠。1914年他即買下德人所辦德華繅絲廠,準備開辦華新企業在全國的第二家紗廠。但這時日本人為讓日資棉紗廠占得先機,百般阻撓,阻礙紗廠產紗。周家人經歷了諸多抗爭,于五四運動排山倒海一般爆發的1919年,終于開始出紗。周氏家族創辦的華新紗廠,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書寫了民族企業的傳奇。青島紡織工業的發展史上,也刻下了周學熙、周叔弢、周志俊的名字。
周叔弢、周志俊、周叔迦都是周家第三代人,打造民族工業品牌與收藏延續文化命脈比翼雙飛,他們在青島,留下諸多蹤跡。周叔弢是周學海的三子,早年便隨他四叔周學熙學習創辦實業。他在青島華新紗廠開辦之初,出任專務董事,實際掌管工廠。1918年主持籌建青島華新紗廠,日本侵華時,他拒絕與日本人合作,極力保護民族工業,表現了一個實業家的民族氣節。解放后,他更是致力于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曾任天津市副市長16年,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據周家后人告訴記者,“華新”更像是一個品牌,在天津、唐山、衛輝都有周家開辦的華新紗廠。青島華新紗廠是由周學熙全資創辦起來的,一開始由他的侄子周叔弢管理,后來又交給了兒子周志俊。紗廠是在日資圍困之中艱難生存下來的,周家人的努力保住了民族紡織業的生機。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主權后,周學熙在青島太平角四路購買了一處別墅,作為他和兒子在青島居住和辦公之處。然而1938年日本再次占領青島后,這座紗廠又被日商低價收購,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后,周志俊才贖回紗廠,續任常務董事。
青島解放后,周志俊先后將77畝果木園、高密軋花廠、個人住宅多處獻給政府。在抗美援朝時,他所屬的企業還捐獻了戰斗機。1953年,青島市政府將華新紗廠進行公私合營。隨后他主動要求放棄華新紗廠總經理職務,將企業完全委托給公方管理。1966年6月15日,華新紗廠正式改名為國營青島第九棉紡織染廠。周志俊還曾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山東省工商聯主委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