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元換的水管第二天就漏水,換個燈泡收費222元,維修空調加了1500元冷媒卻未解決問題……“家政維修刺客”的存在,眼下讓不少人真切感受到了。
居家過日子,難免遇到需要修修補補的小問題,下水道堵了、馬桶壞了、空調不制冷了……而維修時坐地起價、虛構故障、以次充好等種種套路,卻會影響過日子的質量。數據顯示,在黑貓消費者投訴平臺上,管道疏通及防水補漏類的相關投訴在2022年達5000余條,更有詐騙團伙利用家政維修欺騙消費者牟取暴利,亟待整頓。
家政維修亂象叢生,存在技術和服務兩方面的原因。從技術角度看,家政維修是一個專業的行業。這些年,家電迭代升級很快,越來越多高端新奇的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不過,消費者對其內部構造、部件價格等很難做到門兒清,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存在為一些套路提供了可乘之機。從服務的角度而言,很多品牌“重銷售、輕售后”,正規售后維修隊伍萎縮,導致“雜牌軍”充斥市場,行業的品質受到考驗。
家政維修套路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增加。當消費者一次次“花大錢看小病”,修理舊家電的費用接近甚至超出購買新家電的花銷時,經濟因素自然會使其購新棄舊。長此以往,消費者“修舊”的意愿不斷下降,家電維修也會無生意可做。反之,如果維修市場規范有序,則將給經濟社會帶來新的紅利。
去年,全國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已達1.75萬億元。未來,隨著消費規模的不斷擴大,消費品的維修需求也會與日俱增,市場前景可期。此外,對解決就業而言,維修市場也是一座可資利用的蓄水池。當前有不少生產企業在推進“機器換人”,大量會生產、懂產品的工人離開生產線后,完全可以投身維修市場,謀得穩定生計。
規范家政維修市場是民生之需,也是經濟發展之需。這需要生產廠商建立健全維修體系并增加優質供給,同時也需要有關部門強化監管,暢通消費者舉報渠道,打擊“黑維修”等行為,為消費者權益保駕護航。網絡平臺也應承擔起責任,建立完備的入駐企業資質審核機制,及時協助消費者處理售后問題。消費者更要擦亮雙眼,選擇正規有資質的維修商,送修和入戶維修時一定要核實工人信息,保存好維修記錄和收費憑證,以避免踩坑。實踐表明,只有規則明確、秩序規范、投訴便捷,家政維修市場才能步入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