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大眾對長期居家生活有了新的體驗和認知,在家做飯也回歸到很多人的生活中。在此環境下,預制菜、常溫凈菜等,以極快的速度進入大眾視野。據ncbd(餐寶典)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將突破8300億元,在c端市場的規模將占比接近30%。
但發展時間尚短,這一新品類也有自己的發展短板尚待解決,例如常溫凈菜憑借其“常溫囤貨”的特點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但在西方已非常成熟的復鮮工藝,在國內卻成為阻礙其大規模普及的重要原因。如何避免“南橘北枳”的情況出現,是當下常溫凈菜逐漸火熱背后亟待解決的眾多難題之一。
常溫凈菜的前世今生 為餐桌帶來更多想象力
預制菜可按照加工需求和呈現形態分為即食類,成品可開袋即食,例如罐頭、泡椒鳳爪;即熱類,成品打開簡單加熱即可食用,例如包裝好的北京烤鴨;即烹類,深加工半成品簡單加熱并加入熟料調味,例如椒鹽排骨;即配類,半成品需經過烹飪并調味,例如生鮮凈菜等。而常溫凈菜是在預制菜的基礎上衍生出的“新物種”,可長期常溫存儲,涵蓋內容豐富,預制菜的幾種形態兼而有之。
歷數預制菜的發展脈絡,可追溯至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1920年,世界上第一臺快速冷凍機試制成功,60年代各種類型的預制菜在美國實現商業化經營;70年代末,預制菜受益于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日本大放異彩;90年代后隨著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進入我國,開始出現凈菜配送加工廠,2000年開始,半成品菜企業開始涌現,此時中國的預制菜行業才開始萌芽。
2014年,預制菜開始進入首個快速發展期,眾多資本開始陸續入場,但主要集中在b端市場,預制菜在商務場所得到越來越廣的普及;2020年起,受到疫情影響,線下銷售受阻、宅家經濟、懶人經濟爆發,多種因素催化了預制菜在c端市場的爆發,常溫凈菜作為在時間上更具靈活性的產品,相比部分預制菜更能滿足囤貨需求且不占寶貴的冰箱空間,開始被中國消費者認知和接受。
當然,預制菜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工業化生產水平的提升。但與b端市場靠降本提效的驅動力不同,c端的發展主要是市場需求的增長,讓預制菜和常溫凈菜也開始成為消費者居家飯桌美食的來源之一。
據ncbd(餐寶典)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2017-2020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8.8%,2022年預計達到4152億元,并將繼續以20+%的增速持續增長,未來幾年內或將達到萬億市場規模。
“背靠大樹”的常溫凈菜 打破年輕人認知邊界
匯總消費界、檸檬品牌社、中商產業研究院、艾瑞咨詢等研究報告發現,在c端市場,一二線城市需求旺盛,占比達到80%,22-31歲的年輕人占比最高,達到43.6%。而“節省時間”以72%的絕對優勢成為c端消費者top1購買預制菜的原因,其后依次是“美味”、“不喜歡做飯”、“健康”和“不會做飯”,占比分別為37%,30%,27%和25%。
在方便快捷的基礎上,年輕人購買預制菜更關心的還是口味,“難吃”成為重點吐槽方向,即熱類預制菜是重災區,而即配類凈菜則可能在烹飪小白的手中無法達到期待值。同時,在存儲上,需要占用冰箱空間、生鮮類保質期短的問題對學生黨、冰箱空間有限的租房黨都是不小的挑戰;配送上,渠道能力和配送能力,以及疫情反復的背景下,對預制菜的配送及送到后的狀態也是極大的考驗。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常溫凈菜憑借方便快捷、美味健康、常溫存儲和長期保存四大特點從眾多預制菜中脫穎而出。但僅靠常溫凈菜,也仍然有待解決的技術難題有待突破,最具代表的就是食材復鮮工藝,雖然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早已普及,但因要求嚴苛,國內目前主要應用于b端商務場合,c端消費者在家中廚房很難還原食材本味,其中還受個人烹飪技術限制。
令人欣喜的是,添可的食萬系列已經給出了由食萬3.0智能料理機和食萬常溫凈菜的組合式整體解決方案。添可食萬常溫凈菜是常溫存儲,免切配洗,品類齊全的精品凈菜,基于食萬智能料理機研發,簡單好吃烹飪快,方便囤貨,而且種類豐富,覆蓋三餐、下午茶和夜宵全場景。
添可食萬3.0智能料理機則首創全鏈路智能化烹飪閉環,能夠實現自投料、自烹飪、自清潔,是食萬常溫凈菜的最佳“cp”。食萬常溫凈菜一撕一倒,食材下鍋,食萬3.0自動復鮮、投料、快速烹飪,化繁為簡,30分鐘完成4菜1湯。
常溫凈菜方興未艾,是順應時代發展和需求的新品類。而其中的代表,添可食萬常溫凈菜則“背靠大樹”,在實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的同時,也以顛覆年輕人對廚房、烹飪、預制菜固有認知的方式,為他們提供了在快節奏生活下平衡工作、生活和娛樂的可行性方案,未來大有可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