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家具行業發生了一件大事,京作家具品牌龍順成第五代傳承人劉更生被評選為“2021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這是全國建材行業的首次唯一,更是中國家具行業的第一人。
在央視總臺播出的“2021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儀式上,劉更生大師分享了自己從1983年進入天壇家具龍順成學徒,到成為第五代傳承人的故事,39年的硬木家具制作與古舊家具修復工作,讓其更懂得了在中國古典家具傳承上,“極致”的匠心態度最是關鍵。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是在明清宮廷家具的制作中逐漸形成的,它產生于北京,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與“蘇作”(蘇州)、“廣作”(廣州)并稱為中國硬木家具的三大流派。而縱觀龍順成的發展,又能夠看出我國對古典家具傳承的重視。
據侯式享所著《北京老字號》記載,龍順成歷史可追溯到公元1862年(清同治年間);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龍順成加入了金隅天壇家具大家庭,并發展壯大,開始成為“京作”紅木家具的擎大旗者。同時,龍順成的京作硬木家具的文化傳承還接連受到了國家政策保護。
2007年5月,龍順成“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入選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龍順成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龍順成被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可以說,龍順成的每一步發展都是中國古典家具文化現代傳承的縮影。
那么,龍順成是如何做到百年歷久彌新,并成為中國古典家具品牌發展的典范?
從未停業過1天的“百年牢”
對于老北京人來說,龍順成是“百年牢”的代名詞,甚至一提到硬木家具,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龍順成,其用料扎實、用功精細得到了口口相傳。甚至在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穆斯林葬禮》中還有一段關于龍順成的描述:
“隔扇門里,靠墻擺著榆木擦漆大立柜,南墻窗下一式四件包著銅角帶著銅扣兒、銅鎖的衣箱,東面靠墻一只硬木茶幾,兩張明式靠背椅。挨著床的地方,一頭兒是帶抽屜的床頭柜,一頭兒是錢柜和梳妝匣。全套家具都是搬入新居那年買的龍順成桌椅柜箱鋪的‘百年牢’。牢是真牢,算來已經二十五年了,至今都沒走樣兒,只是都舊了,色彩黯淡了”。
“百年牢”背后不僅是獨特的制作技藝,更重要的是“堅守”。據介紹,龍順成從創立至今,始終未“關張”過一天,未停業過1天。
傳承有序 納新有規
龍順成以“百工圣祖”魯班為師,每一代老師傅通過言傳身教,將魯班精神和京作技藝毫無保留的傳給弟子們,就這樣龍順成出現了包括劉更生在內的五代傳承人。
第一代龍順成代表為創始人王木匠;第二代傳承代表為魏俊富、傅佩卿、吳侯氏;第三代龍順成人則是陳書考、李永芳等為代表;第四代傳承人以種桂友、孟貴德為代表。如今,第五代傳承人劉更生成為“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不僅是對劉更生大師的肯定,更是對歷代龍順成工匠的認可。
現在,近30人的龍順成第六代傳承匠師梯隊也已經在積極搭建中,他們都是經過重重考核,并掌握木工、雕工、燙蠟等各個環節京作技藝,在傳承人培養制度培養下,保證了龍順成硬木家具制做技藝的繼續發揚光大。
傳承不守舊 創新開新花
已經有160年歷史的龍順成已經在探索下一個百年的發展。而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只有實現古為今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才能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為此,龍順成進行了多維度的創新,讓更多年輕群體了解京作文化的魅力。例如,通過開設魯班京師學堂《非遺體驗課》,讓少年人在趣味中學習中華木作榫卯文化課,并親手體驗榫卯板凳的拆卸。
此外,龍順成還進行了國潮木作、文房雅器、非遺造辦、朝珠、茶器等百余款京作文創產品開發,并設立龍順成王府井文創復合式體驗館,為消費者提供沉浸式文創體驗。在這里,人們可以通過vr等創新技術了解到京作宮廷文化,榫卯文化、木作文化,感受中國古典家具文化的新魅力。“來到這里才發現原來中國的老家具也有酷酷的一面。”一位到龍順成文創館的90后這樣評價。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