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稀土出口同比下降42.7%
中國證券網
中國海關統計咨詢服務中心上周六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中國稀土礦石、金屬及化合物出口量較上年同期下降42.7%,至4,908噸。
該中心稱,中國6月份出口稀土礦石、金屬及化合物884噸。
中國海關統計咨詢服務中心是政府授權的中國海關數據境外供應商。
wto專家組針對中國稀土出口限制措施案調查
人民日報
世貿組織成立專家組
針對中國稀土出口限制措施案展開調查
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應歐盟、美國和日本的要求啟動爭端解決機制,于7月23日成立專家組,將就中國限制有關稀土、鎢、鉬的出口管理措施進行調查、審議和裁決。成立專家組是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重要環節。
一般來說,從正式提起訴訟到世貿組織專家組成、發布初裁再到發布終裁,整個過程大約會持續2至3年。
當天世貿組織發布的新聞公告說,中方對歐美日三方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表示遺憾,稱中方的政策目標是為了保護資源和環境,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無意采取扭曲貿易的手段保護國內產業。
實際上,中國多次強調,對稀土的開采、生產和出口各個環節均實施了管理措施,而不僅僅在出口環節,相關措施符合世貿組織規則。
今年3月,中國首次收到美國、歐盟、日本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的有關稀土、鎢、鉬的出口管理措施的磋商請求。四方于4月25、26日在日內瓦舉行了磋商。
由于在60天期限內未達成一致意見,6月27日,歐美日就訴中國稀土、鎢、鉬三種原材料出口限制爭端案正式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提起設立專家組請求。
歐美一再向中國配額分配管理、出口許可證、出口最低限價、配額招標方面的管理措施發起挑戰,意圖沖擊中國工業原材料、資源類產品的出口管理模式。2009年,美國、歐盟和墨西哥就中國限制部分工業原材料出口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世貿組織成立專家組對中國展開調查,并于2011年裁定,中國應取消對9種被廣泛使用的工業原材料(鋁土、焦炭、螢石、鎂、錳、金屬硅、碳化硅、黃磷和鋅)的出口配額和出口關稅限制。歐洲著名智庫馬達里亞加基金會——歐洲學院研究員丹尼爾·費奧特認為,歐美因為有聯合起訴中國的成功先例,在稀土案上顯得更加有信心。
費奧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美國擁有自己的稀土資源儲備,但是考慮到生產成本和環境因素,已經關閉了大部分稀土礦;歐盟沒有自己的稀土儲備,幾乎是完全依靠中國供應;而日本考慮到維持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希望能以低廉的價格獲取稀土原材料,保持產業競爭優勢。
歐美日都對中國稀土出口限制措施有著相似的關切,因此三方聯合起來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要求成立專家組,對中國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展開調查。
費奧特說:“中國所表達的關切是正當的。”中國稀土資源開發造成環境污染,同時也伴隨著走私等不法行為。稀土資源開采是十分危險的工業生產過程,給環境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
費奧特認為,目前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歐美日并不了解中方為管理稀土行業具體做了什么。事實上,中國早已明確表示要對稀土行業進行整頓。
歐美日等稀土進口國頻頻指責中國出口限制政策主要是為了保護國內企業,使下游企業能夠得到更低價格的稀土,同時人為控制拉高稀土出口價格,以賺取壟斷暴利。
費奧特擔心如果最終世貿組織專家組最終裁定中國“違規”,可能會引發貿易報復措施,本已緊張的中歐、中美貿易關系將會變得更糟。
wto昨日就中國稀土出口案成立專家組
中國經濟網
就美國、歐洲、日本訴我國稀土出口限額一案,wto昨日召開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會議上,正式設立專家組,作為被訴方的中國將不能再次反對。不過,我國今年以來密集出臺的稀土生產、貿易環節管理的相關政策,有助于減輕國際壓力。專家建議,我國在談判桌上應該用生產環節以及反制措施來分散稀土貿易方面的職責;從長期來看,應逐步完善稀土在生產、開采、貿易等環節的政策,以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美歐日訴我稀土案再升級
繼7月10日我國拒絕美國、歐盟、日本提出的要求wto爭端解決機構設立專家組請求已有兩周。根據相關規則,美歐日在兩周之后有權再次提出成立專家組的請求,被訴方中國則無權再次反對。據世貿組織相關負責人稱,專家組預計將在7月23號召開的貿易爭端解決機構會議上設立。
有業界人士聯想到,美國、歐盟、墨西哥3年前就中國鋁土等九種原材料出口問題訴至wto,wto爭端解決機構當時設立專家組,進行調查。今年1月30日,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發布裁決報告,駁回中國基于環境保護或供應短缺就初步裁定提出的上訴請求,終裁我九種原材料出口限制違規。
而在當時,就有專家指出,上述訴訟案實為歐美“投石問路”之舉,終裁很可能使歐美很快采取下一步行動:即將我稀土出口限制措施訴諸wto。
隨后,這一預測得到證實。3月13日,美國、歐盟和日本就聯合向wto提出訴訟,指責中國限制稀土出口違反了世貿規則。有關各方隨后進行磋商,但未能達成一致意見。于是,美歐日于6月27日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提出成了專家組進行調查的請求,不過被中國拒絕。
有“接近案件訴訟”的人士稱,目前來看我國在訴訟中的壓力很大。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春頂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九種原材料案對此次裁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來看進一步進入評審等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多政策密集出臺緩解國際壓力
不過,包括商務部、環保部、工信部等在內的多個部委針對稀土市場秩序的“組合拳”給予業界市場以信心。
今年3月19日,國土資源部印發《開采總量控制礦種指標管理暫行辦法》,防止稀土等礦種過度開采;3月22日,環保部深入開展重點行業環保核查,進一步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工作,其中稀土名列其中。
繼7月初國務院發布首部《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后,工信部將對稀土實行更加嚴格的管控。與此同時,環保部門針對稀土環境污染的第三批專項檢查仍在進行中,不僅審查程序更加嚴苛,并且其檢查結果與商務部稀土出口配額掛鉤。
國土部、工信部、商務部等多部委擬定針對稀土采礦權的新的“準入條件規定”。國土資源部7月16日公開消息,全國稀土采礦權將減少到65個,同時,企業準入條件也將提高為年主營業務收入達10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
“相關部門密集出臺加強稀土國內生產、貿易環節管理的相關政策,這一方面表明了政府治理稀土污染、規范行業發展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減輕我國面對的國際壓力。”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白明說。
暫不會對我國稀土市場產生很大影響
上述政策中,讓白明更為關注的是多部委對稀土采礦權的管制。他認為,這是我國同美國、歐盟、日本等國的談判籌碼。
白明向南方日報記者解釋說,“當被控訴我國對稀土資源實行限額時,我國可以以管制后的稀土生產產量為由,強調我國是為了環境保護,并且本國同時也只享有這么少的資源,這就實現了在生產環節的壓力分散。”
李春頂則認為,除此之外,中國在談判時也應該向wto以及更多的國家陳述,我國稀土出口限額措施是為了長期可持續發展,并指出目前發達國家對于稀土也進行了保護,我國此舉出于正當理由。
“即使設立專家組,相關調查結果出來也要一兩年,對現時我國稀土市場不會產生很大影響。”李春頂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即使敗訴,美歐日對中國采取貿易措施,中國作為稀土供給方,市場主導權還是在中國。
歐美日對我國稀土纏訟升級 wto專家組設立
經濟參考報
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繼兩周前中方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專家組會議上拒絕了歐美日提出的“設立專家組、調查中國稀土等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請求后,根據相關規則,預計今日召開的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會議上,將正式設立專家組,作為被訴方的中國將不能再次反對。
這意味著,歐美日對我國稀土在wto框架內的纏訟再度升級。“這個案件非常復雜,面臨著多方博弈。”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目前看來矛盾的主要焦點仍集中在“我國出口管控究竟是為了資源環境保護還是壟斷獲得高價利益”上。隨著博弈的深入,國內將采取更加嚴格的稀土管控政策來增添籌碼。與此同時,歐美日將會在后期的訴訟中不惜代價利用手中籌碼來謀求勝利。
一位接近案件訴訟但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坦言,目前看來我方在訴訟中的壓力還是很大,此外,不排除雙方博弈后,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起訴方和被訴方達成一致和解的可能性。
商務部一位官員在近期的內部會議上表示,形勢十分嚴峻,商務部正在各部門的配合下組織這個案件的應訴工作。目前國內的稀土管理日益加強并不斷完善,環保標準已經實施,資源稅大幅提高,同時行業準入標準也在擬定之中,這些為稀土訴訟案的應對提供了一定的抗辯基礎。
“但是世貿組織傾向于‘嚴格解釋例外條款’,對我們國內開采、生產、消費和出口實現同步管理的要求很高,這就要求國內從開采到出口等各環節相關部門更加緊密協調。商務部將積極配合其他部門在出口環節組織管理工作,同時妥善應對訴訟案,爭取合法權益,為國內管理政策調整和產業整合贏得時間。”上述人士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包括商務部、環保部、工信部、國土部等多個主管部門都開始頻頻“出拳”整治稀土秩序。繼國務院發布了首部《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后,工信部負責人在不同場合表示稀土污染觸目驚心,將對稀土實行更加嚴格的管控。與此同時,環保部門針對稀土環境污染的第三批專項檢查仍在進行中,不僅審查程序更加嚴苛,而且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環保部的稀土環保核查結果開始“掛鉤”商務部稀土出口配額,不達標則會取消出口配額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加速產業鏈整合外,國家整頓利劍瞄準了混亂難治的“稀土開采”這一環節。近期國土部牽頭多部委召開“九省(區)20市(州)稀土開發監管聯動聯席會議”上,除了國土部此前已經著手開展跨省、跨市聯合打擊非法開采稀土專項行動外,國土部、工信部、商務部等多個主管部門正在擬定稀土采礦權新的“準入條件”,稀土采礦企業不久將面臨“大考”。
包鋼稀土(39.00,0.00,0.00%)一位內部人士對記者評價說,稀土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由于“散、亂、差”帶來的資源浪費、惡性競爭等種種行業亂象已經有目共睹,國外的訴訟壓力實際上也從另一方面推動了國內稀土的整治步伐,同時加速稀土行業整合,并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稀土大集團。
一位業內人士則表示擔心,稀土只是一個切口,歐美日國家的真實目的是為了最終瓦解我國戰略資源保障體系和制度,即使稀土案塵埃落定,后面還會有其他戰略性資源的博弈。因此中國必須在戰略層面做好準備,并對當前國內可能“授人以柄”的相關措施進行反思。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微博)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密集出臺加強稀土國內生產、貿易環節管理的相關政策,這一方面表明了政府治理稀土污染、規范行業發展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減輕我們面對的國際壓力。“無疑會增加中方的底氣,但是最后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緩解訴訟壓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裁決,還不好說。”
就目前而言,白明認為,要在談判和訴訟環節據理力爭,在貿易環節堅持環保立場,在最為重要的生產環節加強管理。此外,中方也可以采取反制措施,“歐美投訴我們限制稀土的出口,我們為什么不可以投訴他們限制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相關的反制措施要開始積極地準備,會有正面的作用,即使稀土案裁決敗訴,我們也多了這個砝碼。”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稀土爭端案涉及的國內國外利益方都很多,又涉及各國爭奪的戰略性資源,案情非常復雜,所以即使國內近期采取了相關加強管理的舉措,也很難說會增加我方應訴的勝算。而且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裁決會主要考量在歐美日發起訴訟那個時刻的中國的相關政策,而不是以現在的政策為依據。此外,在此前的九種原材料案中,中方敗訴了。這個案件的裁決對稀土案的負面影響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