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礦發展(600058,股吧)、中國鋁業(601600,股吧)、江西銅業(600362,股吧)、廈門鎢業(600549,股吧)、包鋼稀土(600111,股吧)、中色股份(000758,股吧)、廣晟有色(600259,股吧)等企業2011年年報主營業務收入均以超過10億元
根據國土資源部官網顯示,7月13日,我國我國稀土主產區九省(區)20市(州)稀土開發監管聯動聯席會議在湖南郴州召開。在通過《九省(區)20市(州)稀土開發監管聯動聯合檢查工作方案》后,會議代表還分別就稀土行業的資質管理、誠信制度、和諧礦區建設等問題,開展了深入的討論。
有消息指出,目前討論稿已擬定完畢,將于近期以文件形式下發執行。
另據相關媒體報道指出,為了保護環境和優化稀土資源開采,上述討論稿中除了對礦山資源量和規模進行嚴格規定外,還將對申請采礦權的生產企業設立主營業務收入必須超過10億元的“高門檻”。
7家大型稀土企業避開新“門檻”
據記者根據同花順(300033,股吧)ifind數據統計顯示,目前,稀土永磁概念板塊中,截止2011年年報期時,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上市公司共有18家,而如果按照能夠申請采礦權的生產企業計算的話,五礦發展、中國鋁業、江西銅業、廈門鎢業、包鋼稀土、中色股份等公司2011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列前6,廣晟有色也以2011年主營業務收入22.22億元必過了此次被抬高的門檻。
有行業內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于監管部門聯合出臺的政策來看,我國幾家大型的稀土開采、冶煉分離上市企業都沒有被這條門檻卡住,進而可以想像得到,我國稀土央企與地方對于稀土資源的博弈將繼續進行。”
自2011年《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簡稱《若干意見》)中提到,“用1-2年時間南方離子型稀土行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80%以上”,但隨著各地方為維護原有資源優勢,紛紛加速了組建地區、省級的稀土整合平臺。
以廣東省為例,省內擁有多張采礦證的廣晟有色成為了廣東省廣晟資產營業有限公司的一級控股子公司,隨后,又成立了廣東稀土產業集團,并提出了整合時間表,大力加強了對轄區內個稀土產區的控制。
而福建省方面,確立了以廈門鎢業為龍頭的,通過資源有序開發,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的產業方向。
在地方整合平臺聲勢日隆、整合格局既定的形勢下,作為央企的五礦、中鋁、中色不得不轉向廣西、湖南、江蘇等地發展,原先南方“三甲爭霸賽”面臨著無法進行下去的尷尬,南方稀土曾經頗為“混亂”的局面有望以地方牽頭整合資源順利的進行。
稀土兼并或將集中產業中游
國土部副部長汪民在上述聯席會議上公開表示:“全國稀土采礦權將減少到65個,稀土礦山多、小、散、亂等局面將有所改觀。”
以南方稀土為例,目前,南方現有采礦證100余張,其中福建有6張(廈門鎢業擁有4張),廣東4張(廣晟有色擁有全部),廣西1張,湖南3張,江西88張。涉足南方稀土的企業中,廈門鎢業和廣晟有色既有采礦權也有冶煉分離產品,中色股份、五礦集團以及中國鋁業僅有分離產能而并無礦山資源。而南方的中重稀土被認為價值更高,包括二級市場上領漲稀土板塊的龍頭已經悄然向廣晟有色、科力遠(600478,股吧)、廈門鎢業等中重稀土轉換。
“雖然此次監管部門提高了稀土開采的門檻,并且有減少稀土采礦證的趨勢,但這些措施只能針對‘守規矩’的企業,而對于那些私挖亂采,不守規矩的小企業來說,恐怕很難限制。但有這些措施比沒有這些措施強。”上述分析師不無擔心的表示。
目前,中鋁公司、中國五礦等大型國有企業也收購或兼并了部分稀土開采和冶煉分離企業,大企業主導稀土產業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除了地方稀土企業內部整合外,稀土兼并重組主要還是集中在中游的冶煉分離和下游的深加工等層面,從討論稿的內容上可以看出,除了新的稀土礦采礦權發放將向大企業傾斜,目前已有采礦權的企業也必須‘達標’才能不被淘汰,加上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要求,對于一些規模不夠的中小礦山而言,被大企業兼并重組可能成為唯一的出路。”有業內人士如是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