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外部大環境的影響,陶瓷銷售不景氣,陶瓷企業資金回籠比較困難,容易導致資金鏈斷裂,企業將面臨停產、轉型的困境。在多重壓力驅使下,企業向銀行抵押貸款或者就成為企業的救命稻草。近日記者就陶瓷企業向銀行貸款這個問題采訪了中國民生銀行佛山支行的高楊行長。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獲悉,民生銀行為擴大業務量,將有計劃地在陶瓷行業開展一系列的金融服務。與此同時,央行存貸款基準利率下調同時意味著市場用于可貸款的流動資金增多,這能夠給陶瓷行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業內人士將分析了陶瓷行業的基本情況,企業如何看待這一新動態,對此銀行如何應對,如何更好與企業進行“聯姻”。
陶瓷企業資金現狀
“陶瓷不屬于政府扶持行業,中小陶企想貸款很難,現在是產業轉移階段,銀行向陶瓷企業放貸就更難了。”某陶瓷企業老板對記者說。2012年明顯遭遇了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還要嚴重得多的危機。不少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陷入了困局,舉步維艱,但最困難的還是資金的短缺。另外,受國家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的政策影響,很多企業都列在需搬遷的企業名單之中,那么和銀行談貸款更加是難上加難。
產業鏈收款難
陶瓷行業是一個高度民營化的行業,很多中小型企業都會面臨著資金緊張的情況。而一些上游的陶瓷原料供應商更容易陷入資金短缺的危機,由于之前有些大企業開了“拖款”的行業規則,陶瓷企業拖欠供應商3~6月的貨款已經成了行業慣例。記者了解到有的企業甚至拖欠1年的貨款,上游的供應商如果不供貨,那么資金更難收回,所以他們只能硬著頭皮自籌或者墊付大量的資金來進行生產,有一些中小企業甚至采用融資租賃的創新融資方式。佛山某陶瓷老板說說,陶瓷企業可以用支付租金的方式,用較少的資金先取得所需要的機器設備等,然后邊生產、邊收益、邊還款,在金融市場上尋找融資渠道。而這些渠道包括民間借貸市場、私募股本、企業互保加債轉股等,而有的企業甚至全部靠拖欠貨款來周轉資金。
某陶瓷企業老板說,這樣的趨勢很可能是一個惡性循環,公司情愿少賺一些利潤,也應該盡早控制局面的進一步惡化,我們不能成為產業鏈生態危機的犧牲品。他們還說,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供應鏈的健康和活力,一旦供應體系崩潰,受拖累的不僅是供應商,而是整個陶瓷產業。
所以,很多上游陶瓷原料供應商生意做得越大,資金就越緊張,他們為了確保供應商-生產商-經銷商整個產業鏈可以運行,嚴格控制賬款時間執行,以確保資金鏈的安全。一旦供貨企業有什么變故,銀行貸款或者就會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為他們“雪中送炭”,讓企業得以運轉,如果貸款不成,面臨就是被淘汰的結局。
資本資金不足,生產難以擴展
現在陶瓷企業面對市場的風云變幻,如果缺乏雄厚的資金作為后盾,很多企業將面臨倒閉的局面。隨著國家加強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的力度,很多陶瓷企業被逼轉移,加上面對市場的競爭激烈,企業必須進行設備更新和產能擴張,有的中小企業老板說,沒資金那也不現實,而且國內市場太容易飽和,形不成規模,產品價格賣得高客戶接受不了,賣得低自己也沒有利潤。
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就會嚴重影響企業產品研發、渠道鋪設和品牌的建設,甚至影響企業的生產。即使有充足的銷路,但一些中小企業的產品線制約了他們的發展,這歸根到底還是與生產資金有莫大的關系。
從目前的情況看,現在銀行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對企業發展來說也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一旦行銷策略有所不當,沒有形成完善的銷售模式,稍有不慎,滿盤皆輸。陶瓷市場正經歷寒冬,若企業在這個階段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將有企業出現倒閉,往往這些中小企業就會成為先驅者,如果有了銀行的貸款,適時轉變銷售策略,銷售渠道轉為二三級市場或者中低端消費群體,或者可以轉危為安。
商家渠道的建設與開拓力度有限
在最近召開的廣東陶瓷協會第五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中,廣東省陶瓷協會前會長陳衡作《開拓創新推動廣東陶瓷平穩較快發展》的報告中指出:廣東是陶瓷行業獲得全國名牌企業稱號最多的省份。有30多個品牌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近100多個品牌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近100多個品牌獲得廣東省著名商標。但是中國陶瓷衛浴生產企業及配套企業的數量多不勝數,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據不完全統計,僅佛山一個產區,就有大概300多家生產企業,很明顯現在產能過剩已經成為行業不爭的事實。
然而,在《2011中國陶瓷品牌競爭力報告》中顯示,消費者對衛浴品牌的集體認知度普遍較低,品牌差異度不大,品牌知名度也呈現出區域特性,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眾多產品中,消費者廣泛知曉且認可的品牌屈指可數。某品牌老總說,還有一個行業潛規則,有不少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走上“貼牌”生產之路,仿冒品牌在市場上大行其道。這也與上游供應商的良莠不齊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將會是影響到商家渠道的建設與開拓的一個重要因素。
“拿來主義”的強悍
為了促進市場銷量,一些大型陶瓷企業會投資巨款進行產品研發,但是這一筆資金對于一些資金不充裕的中小企業來說難以拿出手。不過企業還是存在一個弊端——“拿來主義”太強悍了,一旦產品推出市場,就會被眾多企業直接模仿抄襲。新產品的開發,本身具有潛在風險,投入的研發費用還是次要的,不足以對企業形成殺傷力,重要的是開發的產品不被市場接受,產品大量積壓便足以威脅企業的健康發展。現在“拿來主義”已經不是單純的把產品拿過來,在管理、經營模式甚至品牌宣傳上也一并“拿來”,導致市場上同質化產品越來越多,這種趨勢對于資金缺乏的企業來說也只能是東施效顰,無法在市場上進行突圍,最后也只能落到被淘汰的悲劇。
銀行向陶企放貸不以規模論風險 謹慎實行貸款
對于銀行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中小規模的陶瓷企業感受是最深的。隨著外部環境形勢不好,房地產政策不穩定,對于資金有限的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著威脅。與此同時,今年6月份,央行存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三年多來第一次降息,這意味著市場用于可貸款的流動資金增多,那么是否意味著銀行將把資金分配一部分到佛山陶瓷企業?
對此,民生銀行佛山支行高楊行長說,中國陶瓷,尤其建筑陶瓷有很強的競爭力,其中,佛山陶瓷更是有絕對的競爭力,并且也獲得了整個行業的認可,加上經過這幾年在佛山的摸索,民生銀行佛山支行對佛山陶瓷行業也逐漸熟悉了解。而高行長還表示,如果民生銀行要在陶瓷行業開展業務,將會在涵蓋供應商-生產商-經銷商整個產業鏈內開展金融服務。據了解,中國民生銀行自2009年進駐佛山后,立足于為佛山民營企業,面向佛山家電、機械、陶瓷、有色金屬、照明等行業,為企業和個人客戶提供全面的、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而怎樣甄別風險?高楊表示,要把行業吃透。即對陶瓷行業進行深入的調研,了解真實情況,“中國民生銀行對行業的調研已有六、七年的經驗。調研越深入,控制風險能力才會越強。”
此外,選擇服務對象的標準也在控制風險因素之列。高楊表示,不會以企業的規模大小作為選擇標準,但會考慮企業的經營效益、核心競爭力、技術,以及經營年限、銷售渠道、品牌管理等相關情況。
據悉,一般情況下,由于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無法得到很好的監控、財務制度又不健全,有的中小企業連合乎規范的財務報表都找不全,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風險難以得到控制,成本也就大大提升,因此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大多會采取比較觀望的態度。民生銀行將要進行的這一嘗試,是為了讓民生銀行與佛山陶瓷企業共同成長,促進陶瓷行業發展。
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經濟管理室主任董艷玲在媒體上公開表示,盡管中小企業的發展是托起整個陶瓷行業發展的“下巴”,銀行政策是陶瓷企業融資難的直接推導者,但融資難的問題最終是由陶瓷企業自身性質所引致的。因此,在中國的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不合理現象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托起滯后產業的“下巴”,制造業走上服務增值型道路,才能使陶瓷行業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