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業盛夏過冬 歐洲需求下降最明顯
7月10日,海關總署公布了我國外貿半年考的成績。
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8398.4億美元,同比增長僅8%,比去年同期的進出口增速回落了近18%,進出口雙雙出現回落。
“上半年,進出口增速僅為個位數增長,距離10%的全年目標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坦言,在出口方面,外部需求疲軟、出口產品的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外商投資對出口的貢獻減弱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的快速增長;在進口方面,中國經濟的自主減速回落、內需減緩,對進口形成了抑制,進口的大宗商品價格明顯回落也影響了進口數據。
鄭躍聲同時表示,國家已經加強了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前瞻性,加大了宏觀經濟政策預調、微調的力度和節奏,出臺了一些保持外貿穩定增長的具體政策措施,以緩解出口企業的成本壓力,鞏固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長回穩的勢頭。
外貿減速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對主要貿易伙伴歐盟和日本的外貿進出口增速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歐盟作為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在今年上半年已被美國所取代。不過鄭躍聲對美國的經濟也表示擔憂,“美國經濟回暖的勢頭還是不穩固的,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也沒有回到以往應有的水平。”
1至6月,我國對歐盟進出口2678.2億美元,微增0.7%;對日本進出口1620億美元,下降0.2%。從單個月份來看,我國對德國的出口連續4個月下降,對法國的出口連續3個月下降,對意大利出口連續10個月下降。
外需疲軟,特別是歐盟的需求下降,這個趨勢讓企業也有所感覺。
“今年的情況很不好,特別是歐洲的訂單,比去年少了至少50%。”廣東易達貿易有限公司業務員小陳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主要市場的訂單都很差,和去年同期不可同日而語。
“冷淡,非常冷淡。”東莞北華實業公司總經理張秋仁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對本報記者表示,主要的歐洲客戶下單都很少,已下單的由于客戶銷售不好也沒有全部發貨。
成本居高不下
除了外需疲軟,不斷上升的成本也成了讓企業頭疼的大問題。
“幾乎沒有利潤,再加上匯率的不穩定,一不小心就會賠錢。”張秋仁告訴記者,除了訂單少以外,現在外商訂單還有一些特點就是利潤空間很小,企業的生存十分困難。
海關總署日前在全國范圍內對1856家出口企業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其中,有76.7%的企業認為出口綜合成本同比增加,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占到80.4%,匯率成本增加的占到56.4%,認為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占到56%。
“我國出口產品的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的快速增長。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應當是堅持以創新為強大的推動力,不斷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不斷優化中國出口產品的結構。”鄭躍聲說。
不斷上升的成本,使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訂單流向了東南亞等地。
保十有望
盡管同比增長較去年同期回落了近18個百分點,官方卻仍對今年形勢比較樂觀。
“從月度走勢來看,經季調后,4月份進出口增速僅有6.1%,5月回升到11.1%,6月份繼續回升到12.4%。”鄭躍聲在發布會上表示,進出口增速的逐月回升表明我國外貿正在逐步企穩。我國經濟穩增長和促進對外貿易擴大進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會逐步釋放,如果世界經濟形勢不再繼續惡化,今年全年我國對外貿易可望實現10%的預定增長目標。
商務部副部長王超(微博)也在數據公布當天舉辦的投洽會新聞發布會后對記者表示,從數據來看,外貿走勢確實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預計下半年會比上半年情況好一些,全年10%的增長目標很有希望實現。
“8%的外貿增速基本符合增長預期,我們國家在歐美兩大貿易伙伴十分不景氣的情況下保持低速增長已經表現不俗,相比高速波動增長,低速穩定增長更有利于企業布局規劃和投資生產,到下半年貿易增速有望達到既定目標的10%。”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戰略研究部副主任張莉也對10%的增長目標信心滿滿。
值得欣慰的是,相關的穩出口政策正陸續出爐。7月1日,財政部和國稅總局剛剛對出口退稅政策進行了多項調整。國稅總局等三部委緊接著還宣布,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這將有利于加快退稅進度,簡化貿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