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企業出貨意愿積極,有時即便賠錢也愿意出售,多數公司利潤極少甚至虧損。”一家大型玻璃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向期貨日報記者道明了當前我國玻璃行業的現狀。
據了解,當前我國玻璃產業集中度偏低,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剛性產能與周期性需求波動的矛盾更是不可調和。面對價格的頻繁波動,玻璃企業的避險需求愈發強烈。而隨著玻璃期貨的上市,如何利用期貨工具指引企業的生產經營,也成為玻璃行業熱議的話題。
價格發現
據介紹,目前我國玻璃企業現有的定價模式通常是依據庫存大小、需求訂單多少以及產銷量大小而定。而玻璃期貨上市后,生產企業完全可以按照“期貨價格加減升貼水”(根據區域和運輸來調整)的模式來進行銷售,根據期貨價格的波動,尋求賣方點價主動權。
“如果預計價格上漲,企業推遲點價,市價待沽;如果預計價格下跌,企業即刻點價,拉大升貼水空間,清空庫存;如果價格處在橫盤波動階段,企業可以延遲一下,高拋低買,采用可調整的定價模式,便于銷售。”招金期貨總經理高軍說。
賣出保值
除價格發現功能外,玻璃期貨的避險功能對目前經營困難的玻璃企業也有著指導意義。
“目前,生產線持續升溫、產能過剩和下游需求疲軟等因素導致我們企業庫存積壓嚴重。而新產品又無法入庫,價格下跌和庫存貶值的風險也進一步加劇。”上述玻璃生產企業負責人對當前的經營困境表示憂慮。
對此,高軍認為,玻璃期貨和現貨的有效結合,可以更好地管理庫存,調整銷售定價模式。面對高庫存,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廠庫”的模式,價格臨近或剛開始下跌時,在期貨市場上做賣出保值,規避價格風險。
高軍進一步解釋說:“在簽訂訂單后,若預計價格上漲,可在定金支付前買入玻璃期貨合約,在定金支付后賣出平倉期貨合約;買入后若價格上漲,則回避了采購成本上漲風險;若價格下跌,因為訂單價格已經確立,企業亦無風險。若購買方有違約傾向,則應立即平倉,盡量避免損失擴大。”
買入保值
此外,價格上漲和定金違約風險也讓很多玻璃企業頭疼不已。
據了解,目前國內玻璃加工企業大多采用“以銷定購”的購銷模式。由于訂單價格隨行就市,一旦確定就不會改變。業內人士表示,加工企業簽訂訂單后定金延遲,若玻璃價格上漲帶來采購成本上升,則擠壓利潤,不僅會占用大量資金,還會面臨定金違約的風險;如果訂單合同量巨大,生產周期過長,需要多次采購,則后續采購面臨價格上漲的風險。
對此,高軍認為,分批采購其實是把價格的風險轉移給了大型的加工企業。企業可以在第一次采購以后,將后續采購量一次性在期貨市場買入保值,如果將來價格上漲,則高價買入現貨,期貨平倉賣出,可以彌補現貨采購溢價;如果價格下跌,雖然期貨市場存在損失,但現貨采購成本下降,由于銷售價格已經確定,期貨和現貨盈虧相抵,企業利潤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