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百安居的母公司翠豐集團發布了2012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其中百安居中國地區銷售額同比下滑6.8%,虧損達500萬英鎊,這也揭開了百安居中國連續第六年虧損的序幕。自2009年開始在中國大規??s減店面數量的百安居,并沒有因為“t計劃”的實施而扭轉“窘迫”局面,與供應商、消費者之間的緊張關系也在不斷升級。曾經風光無限的洋建材超市在中國陷入困境,百安居的前途走向更是蒙上一層迷霧。
百安居虧損持續達六年
歷史與現狀:百安居中國一直在賠錢 賠了6年
記者日前登陸翠豐集團的官方網站,2012年第一季度的業績報告顯示,翠豐集團全球整體銷售額下降3.6%,零售利潤下降8.6%,其中中國區業務即百安居建材超市經營狀況依舊不容樂觀。數據顯示,百安居中國本季度銷售較2011年同比下滑6.8%至6700萬英鎊,虧損達500萬英鎊,而這并非百安居在中國賬目的首次赤字。
1999年進入中國市場的百安居曾一路高歌猛進,根據翠豐集團年報顯示,百安居中國在2006年為母公司貢獻了830萬英鎊的零售利潤,而這一數字卻在2007年急轉直下為1200萬英鎊的虧損,隨即開始了百安居中國連續五年虧損的坎坷之旅。在經歷了“斷臂”之痛的店面縮減和嚴格的成本管理后,翠豐集團計劃讓百安居中國區在2010年下半年重回盈利模式,但在今年3月份發布的2011年財報中顯示,百安居中國區銷售仍較前一年度下滑6.0%,虧損達300萬英鎊。
雖然仍未擺脫虧損,但百安居中國區官方卻表示對未來發展極具信心。位于上海的百安居中國區總部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家居行業每年都在二、三季度由于裝修旺季而帶來銷售高峰,第一季度為傳統淡季,因此銷售并未出現明顯增長。該負責人說:“事實上,百安居從實施 t計劃 開始,銷售業績逐年同比上升,整體態勢發展良好,2012年我們預計將實現盈虧平衡,甚至是收益。”
市場調查:市場冷清導購
6月24日,記者來到位于廣渠路上的百安居雙井店,雖然有應對端午節的促銷,但客流顯然無法與兩公里外的紅星美凱龍東四環商場相提并論。
在地下一層的涂料區,三四名銷售人員正圍聚在一起聊天,記者上前表示想選購墻漆,立刻有一名導購帶著記者去了立邦的貨架旁,并詢問了有關涂刷面積等情況,然后對一款三桶套裝禮盒進行了詳細介紹。當記者詢問該銷售人員屬于立邦廠家還是百安居的員工時,對方回答是立邦的駐店銷售。“除了立邦,你也負責賣多樂士、藍蔚和別的品牌的漆嗎?”“多樂士的銷售現在不在,我也能幫著賣。”
在潔具區,當記者在一款箭牌馬桶旁選購時,一名銷售人員熱情地建議記者去看看法恩莎的產品。在法恩莎的攤位旁,一名自稱是負責該品牌銷售的導購介紹起馬桶、洗手盆、浴室柜組合,而當記者詢問“這么多的牌子,哪個性價比高”時,該導購表示“科勒、箭牌多用在工程,價格也偏貴,還是法恩莎比較適合自家使用”。當記者走到美標潔具攤位時,另一名導購繼續仔細詢問、講解。
類似情況在瓷磚、櫥柜區也同樣發生。據記者逛店時觀察,雖然百安居店內銷售人員都穿著統一的紫色工作服,但很多并非百安居員工,而是各品牌銷售代表。兩年多前所謂的無偏向導購如今看來已經化為泡影。
“t計劃”左右為難 如何打破現有僵局
所謂的“t計劃”,即百安居自2009年掀起的一場以“transformation(轉型)”為核心的整肅行動,旨在打造“新一代中國零售門店”。簡單地說,就是百安居從門店形象、布局設計、產品陳列、產品品類、顧客服務等環節進行升級改造。百安居中國在給新京報記者的回復中稱,經過近三年的調整,“t計劃”已經顯示出成功端倪。但記者在百安居店面內看到的情況,卻已與“t計劃”實施之初的宣傳大相徑庭。
店面改造之初,百安居表示將采用更多自有員工來代替供應商促銷員,以此實現無偏向的公正導購,但記者在走訪時發現銷售人員很多是廠家駐店代表;“t計劃”中標榜將引入更多自有品牌產品,但如今百安居內銷售的建材品牌卻與市面產品高度重合,且大牌、雜牌混居,與綜合型大賣場相比并無價格優勢;百安居裝潢中心要求消費者在超市內購買材料,試圖以這一近乎“霸王條款”的規定來帶動建材銷售,卻反而讓自身陷入了與本土家裝公司的競爭且并無勝算。
除此之外,三年前開始席卷百安居的關店潮至今仍未停止。今年年初關閉南京一店面后,百安居中國店面數量由巔峰時的63家縮減至40家。在2011年財報的各國長期規劃中,百安居中國區的店面數量仍待確定(to be decided),實施“t計劃”后的百安居在中國是繼續瘦身還是重振擴張,前景猶未可知。
消費市場風波不斷 商家不認賬
如果說“內憂”已經讓百安居折損了元氣,那么與供應商、消費者之間的“外患”更讓百安居接連被卷入輿論的漩渦。
高額返點、拖欠貨款的前科,曾經導致眾多品牌叛離,甚至有韓麗櫥柜等供應商自發聯合組成“戰百聯盟”,訴諸法律途徑討要貨款,在今年年初一審判決勝訴后并于日前最終勝訴,獲得250多萬元賠償。
在百度、新浪微博等處搜索百安居,也能感受到消費者的怨氣,諸如野蠻施工、強制消費的抱怨聲浪不止,南京網友稱百安居為“有組織的游擊隊”,百安居青島店保安更是圍毆消費者。作為流通平臺,與商戶、消費者之間不斷曝光的負面新聞讓百安居的品牌美譽度江河日下。
縱使經營不力,但百安居從未放棄中國這個年家居需求高達近萬億元的龐大市場,且在不斷尋求適合中國市場發展的模式和途徑。此前百安居華北區總經理陸維克曾在家得寶、樂華梅蘭等外資超市陸續關店后表示,將國外的經營模式復制到中國的辦法行不通。
來自百安居中國區總部的回應顯示,包括二手房局部改造翻新在內的全新服務模塊,將讓百安居的業務不再局限于以剛性需求為主的新房上,而這也將為百安居發展帶來轉機。業內人士看來,在中國已經步履蹣跚的百安居接下來能否“翻身”,結局仍充滿變數。
此外,國內缺乏diy裝修的土壤,百安居等超市雖然也擁有裝潢中心,但與具有十余年歷史的品牌家裝公司相比,在設計、管理、施工方面經驗和專業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