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資慎對“新36條”細則
6月30日是個大日子,中國各部委都在為這個時間忙活著。國務院要求專業部門為“新36條”配套的實施細則都要在此之前出臺,這個時間一到,意味著中央政府完成了一系列旨在啟動民間投資的鼓勵政策。
這個時間點也是半年結束時間,上半年中國經濟下行趨勢明顯,能不能穩定住經濟增長,民間投資被寄予了厚望。
中國經濟下滑之快超出市場預期,此前眾多經濟學家預測宏觀經濟可能在二季度觸底,不過經濟數據并沒有如此樂觀。早先匯豐中國公布的6月制造業經理人指數初值為48.1,低于5月終值48.4,再創7個月來新低,新出口訂單更是創下三年來最大跌幅,顯示外需繼續萎縮,這會影響到中國就業和經濟增長。
中國已經采取了應對措施,一方面啟動重大項目,期望以“看得見的手”來增加需求;另一方面,刺激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期望以“看不見的手”來增加供給。雖然兩手抓,但兩手都不夠硬,這讓經濟筑底時間或拖長。
經濟在三季度完成筑底可能性更大,但何時從底部進入反彈區間,卻難以判斷。由于外需和投資無力繼續拉動增長,刺激消費并由此帶動民間投資起動,是經濟穩定希望所在。不過,被寄予巨大期望的民間投資并不樂觀。
盡管各部委密集出臺支持民間資本的實施細則,中央政府也派出宣講團到處強調民間投資重要性,但民間資本卻表現淡然,私人投資者有自己的想法。
其一,不想再當冤大頭。
中國經濟周期其實是政策周期,而在政策周期里受害最大的常常是民間資本。實行刺激政策時,民間資本被國有資本“擠出”;政策緊縮時,民間項目先被斬首示眾。看慣了民間投資的生生死死,私人老板們都不敢再輕易出手。
其二,經濟大環境不好。
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一季度報顯示,兩千多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兩項指標均同比下降。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規模工業增加值延續去年7月來下降趨勢,其中具有壟斷行業代表性質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更低于平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同時下滑,其中民間投資今年來出現下滑速率加大趨勢,1-5月民間投資增速比1-4月份回落0.6個百分點,鐵路運輸業和水利管理業甚至分別出現11%和4.4%的負增長。投資收益預期下滑,民間投資決策放緩。
其三,壟斷行業開放雷聲大雨點小。
壟斷行業包括自然壟斷和行政性壟斷兩部分,其中行政性壟斷又可分為公用事業和有管制的競爭性行業。自然壟斷行業投資會產生“沉沒成本”,且廠商博弈要打消耗戰,民間資本干不過國企,不敢貿然進入。公用事業由政府管理價格,且有社會責任要求,對民間資本來說,既有機會,也可能是陷阱。唯有管制的競爭性壟斷行業具有投資價值,但這部分領域管制并沒有放松,民間資本依然機會有限。
其四,細則不細,讓人霧里看花。
如電力行業,實施細則強調“完善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及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的許可準入條件”,至于如何完善,是強化管制還是放松準入,并沒有明確。與此同時,黑龍江省推出了風能太陽能資源歸國家所有的首部地方法規,明顯是加強了管制,部門與地方政府到底是心有靈犀,還是政策打架,讓民間資本無所適從。
啟動民間投資是中藥,方子雖好但見效慢。再加上部門放權羞羞答答,地方政府卻見利忘義,伸手攬權,更讓民間資本擔心自己不小心成了唐僧肉。
中國經濟即便在三季度完成筑底,也會在底部長期徘徊,只有民間投資啟動了,宏觀經濟才能重拾上升軌道,而民間投資是自主行為,資本不會陪政府搞運動。這樣看,各部委可能忙活了一場,但無功而返,民間投資依然啟動難。不過,即便如此,中央政府還是干了一件正確的大事情,這對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大有助益。隨著政府改革和國企改革深化,民間投資終會啟動,這是中國經濟增長不息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