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是一種毒性很強的原生質毒物,被美國疾病控制中心( cdc) 和國際癌癥研究機構( iarc) 確定為一類致癌物,許多國家把水中的砷列為優先控制的污染物之一。在我國同樣面臨嚴重的飲用水砷含量超標及由此導致的地方性砷病問題。為此,國家也在下大力度進行降砷改水,以讓更多的人脫離含“砷”水的苦海。目前,納濾技術因處理效果好、產水率高、能耗低等優勢在飲用水除砷方面得以推廣應用,被認為是最適宜除砷的方法之一。
砷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可能引發癌變甚至死亡
砷及其化合物具有毒性,當人體攝入量過多時,就會造成砷中毒,按其發病過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中毒,將危害人的皮膚、呼吸、消化、泌尿、心血管、神經、造血等系統,嚴重者表現為神經異常、呼吸困難、心臟衰竭而死亡。人們熟知的劇毒物砒霜(三氧化二砷)即是砷化合物的一種。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證明,攝入過量砷會使人類的致癌風險加大。
我國面臨的高砷地下水問題非常嚴重
多年來,受工業廢水、廢渣及農藥等污染的影響,以及國內突發的砷污染事件,導致我國地下水含砷濃度大大提高。在第七屆環境砷國際學術大會上,中國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環境與慢性疾病研究中心教授孫貴范表示,全世界約有兩億人的飲用水砷含量超標,中國有近2000萬人飲用有健康風險的含砷地下水。
迄今,我國已發現飲水型地砷病病區或高砷區有13個省區,分別是新疆、山西、內蒙古、寧夏、 青海、安徽、北京、山東、四川、吉林、黑龍江、河南 和臺灣。這些省區的大部分地下水高砷濃度在50~99μg/l范圍,且主要分布在江河流域或礦區,部分地區地下水的砷濃度大于99μg/l甚至大于500μg/l,如內蒙古自治區。遠高于who 和我國最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 5749-2006)對飲用水中砷的控制標準10μg/l。
(中國水砷污染風險地圖)
美國環境保護中心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將飲用水中砷含量從50μg/l減小至2μg/l,可使癌癥發病率由1.34%降低到0.01%以下。因此,有效去除飲用水中的砷至關重要。同時,也對飲用水除砷技術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納濾高效去除水中的砷,保障水質安全健康
目前,用于飲用水除砷的方法主要有沉淀、吸附、離子交換和膜技術,其中膜技術尤其是納濾(nf)膜被認為是最適宜的除砷方法之一。因納濾膜除具有物理分離、操作壓力較低(相比ro膜) 、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外,還具有選擇性分離的特點,使其在有效去除水中有害物質的同時,其產水中還能保持一部分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因此,納濾被認為是一種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的新型水處理方法。據多位專家聯合在《環境工程學報》發表的《納濾膜技術在地下水除砷應用中的研究進展》文章介紹,納濾膜除as(v)效率大于90%以上,產水中還可適當保留一部分有益離子,如ca2+、mg2+等。
中國水處理領域龍頭企業碧水源,以其自主研發的納濾技術,在高效去除水中超量砷方面,擁有差異化的df膜系列產品:df30、df90。實測顯示,df90膜對水中五價砷(進水濃度79.2μg/l)的截留率高達99%,df30膜(進水濃度108μg/ l)的截留率亦高達93%。而針對水中三價砷,通過預氧化法即可使大部分砷轉化為五價,有效提高對總砷截留效率。
不僅在除砷方面,納濾技術在水處理中因其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在飲用水軟化與凈化、污水深度處理與再生水生產、工業過程濃縮分離、海水淡化等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被視為一項具有巨大前景的凈水技術。
納濾膜產業聯盟成立,助力納濾技術發展再上新臺階
為進一步提高納濾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應用,加快推動建設健全納濾膜產業和市場,中國膜工業協會工程與應用專業委員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北京碧水源凈水科技有限公司、時代沃頓科技有限公司、金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五家單位聯合發起成立了我國首個納濾膜產業聯盟。本聯盟由行業專家、業內學者及納濾相關的企業單位自發組織。
納濾膜產業聯盟主要圍繞納濾技術的推廣,納濾膜標準體系的建立以及納濾膜在行業的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展開工作,為納濾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能。同時,作為一個行業技術促進與交流的平臺,納濾膜產業聯盟也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業內外人士參與進來,在推動納濾膜技術發展普及的同時,讓我國的納濾膜技術再攀高峰,造福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民。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