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稻秸稈機械化綜合使用面積達26萬畝
水稻收割后,秸稈怎樣處置?按照從前的老辦法,就是一把火燒掉。而今年,跟著秸稈機械化綜合使用項目演示推行,湖南省瀏陽市大瑤鎮(zhèn)匯豐村的水稻秸稈已經有了新的出路。
經過機收破壞、旋耕還田,秸稈從田間“一把火”變成田里“一堆肥”的機械作業(yè),或許使用收割打捆一體機一邊收割一邊打捆,讓秸稈成為飼料或許制作有機肥的首要來歷。這是記者日前在湖南省農業(yè)機械化秸稈綜合使用演示活動現(xiàn)場見到的一幕。
為了將農作物秸稈“點廢成金、變廢為寶”,從2015年開始,湖南省農機推行站依托中央及省級財政資金,連續(xù)四年在湖南省施行“秸稈機械化還田及綜合使用推行演示項目”,探索了秸稈機械化直接還田、秸稈機械破壞后用作飼草、秸稈打捆收回用于培養(yǎng)食用菌等技能形式。四年來,湖南省各級農機推行部門累計在全省近30個縣試點布局,試點面積約2.6萬畝,演示帶動全省水稻秸稈綜合使用面積到達26萬畝。經過項目的施行,帶動全省一大批秸稈撿拾打捆機、生物質制肥機等新式機具的推行和應用。以項目施行為載體,經過縣站實踐、市站提煉、省站概括,初步探索出了秸稈綜合使用技能路線。水稻秸稈機械處理與機械耕整、機械種植、機械植保、機械收成、機械烘干構成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六個首要環(huán)節(jié),水稻秸稈機械化處理極大地推進了湖南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了湖南農機化水平。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