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制種新時代呼之欲出
湖南日報4月23日訊 (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張玉燭)記者今天從湖南雜交水稻研討中心得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協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能與雌性不育康復系制種形式相結合,找到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的新技能途徑。這意味著,我國有望進入雜交水稻大規模機械化制種新時代。
我國現有雜交稻年栽培面積約1600萬公頃,年約需產品雜交稻種子2.4億公斤,種子出產面積在15萬公頃左右。不過,現有技能主要為“箱式制種”,無法完成混播混收,導致對人工的嚴重依賴性,阻止了這一工業的快速開展。
該中心研討員曹孟良團隊首先提出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能“聯動”工程雌性不育康復系,解決機械化制種難題的策略。經過6年攻關,團隊將水稻雌性可育基因、花粉失活基因、熒光挑選符號基因等3基因表達盒導入雌性不育水稻,雜合轉基因水稻進行自交健壯。自交健壯完成后,經過光電分選,可獲得純合雌性不育水稻,以其為康復系,用于雜交稻機械化制種。而另一部分帶著轉基因的雜合種子,可持續用于雌性不育水稻繁衍。由此,有用解決了雌性不育水稻繁衍技能難題,并可完成雜交稻種子出產混播混收。“辦法上利用了轉基因技能‘中轉’,但終究產出的對錯轉基因雜交稻種子。”曹孟良說。
據了解,目前我國雜交水稻育種的干流技能,為袁隆平院士團隊提出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技能。2011年,袁隆平領銜啟動了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能的研討,并獲得了以遺傳工程雄性不育系為遺傳東西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能。該技能比前兩代技能更簡略易于操作。
對此次新效果,袁隆平和專家組點評以為,效果可到達使用水稻雌性不育康復系繁衍與制種的方針,解決了現有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特別是混播混收的機械化制種技能的難題,在同類研討中到達國際先進水平。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