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工機械六十載前史上篇:草房里走出的國際品牌
一片荒地、八間草房、五個敞棚、22個工人,鋤頭、鐵锨和鐮刀……我們很難將這些關鍵詞與現在的卡特彼勒旗下品牌山工機械聯絡在一起,可這些正是60年前山工機械創業者們自食其力的悉數家當。山工機械的締造者們理解“羅馬非一日建成”,是創業者們每一次思維磕碰、每一注才智的目光和每一片赤誠的汗水,使山工機械從一個手藝作坊展開成為出售網絡覆蓋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品牌。
從電動葫蘆到第一臺裝載機
在山工機械的前史資料中,有一張攝于1973年10月的老相片,相片里的天車上懸掛著一個形似葫蘆的小型起重設備“tv2型電動葫蘆”。正是這個看似并不起眼的小設備,敞開了山工機械以“民機養農機”的前史。在此之前,山工機械的產品譜系以脫粒機、扒皮機、米碾機和拖拉機等農用設備為主。70年代初,電動葫蘆、水泥面切縫機的參加讓山工機械走上了探究展開的新路。
談及山工機械創業的前史,就不得不提及“百元圖紙”的故事,這是傳誦在幾代山工機械人的美談。上世紀70年代初,老廠長王國才率領幾名主干來到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為首都機場建設項目交付水泥面切縫機。在建設中的首都機場,我們無意中見到了一臺輪式裝載機。在那個我國的工程機械剛剛起步的年代, 像裝載機這樣的先進設備極端稀有, 這個“力大無窮”的鋼鐵我們伙瞬間成了我們心心念念的”寶物”。在回山東的火車上一行人就火熱評論起來: 什么時候我們也能出產這個產品?有了這個產品,工廠今后出產方向問題就處理了!有了這個產品,出產規模才能做大!我們工廠要做大做強就需要這樣的產品……
回到工廠后,老廠長立刻組織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商場調查和用戶造訪,終究得出結論:在全國都在進行基建的布景下, 輪式裝載機的商場缺口大、需求急切。但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工廠沒有自主研制才能,只要少量幾家國有企業可以“按計劃”出產工程機械裝備,可是其時的山工機械并不在其列。若想自主出產輪式裝載機,“怎么得到規劃圖紙”是擺在創業者面前的頭號難題。
四處探問,幾經周折,老廠長花了100元從商場上淘回了一套輪式裝載機的規劃圖紙。拿到圖紙,裝載機的試制作業便再接再勵地展開起來, 包含變速箱、液壓缸在內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工廠自主出產和組裝完成的。沒有出產經歷,就一毫米一毫米的“摳圖紙”;鋼材供給缺乏,就跑遍機械局和其他小工廠去和諧資源;新品試制人員缺乏,廠領導就既盯出產又抓管理。就這樣,歷時近一年,第一臺jz425裝載機總算在1977年5月試制成功。
從名不見經傳到一炮打響全職業
1978年,一張張訂單敲開了山工機械的大門。初出茅廬的jz425裝載機被冶金部選中,第一批調撥9臺發往全國重點冶金部分配套使用。1979年,結合商場后的反應,工廠對jz425裝載機進行了自主改型,商場反應杰出。爾后的幾年中,山工機械積極參加職業界各種活動,成為裝載機職業成員廠,迎來全國和省內裝載機職業組的全面“審閱”,并取得“一等品”評價。
這期間, 順應商場潮流的山工機械與工程機械的權威機構天津工程機械研究所結下了深沉的友誼。1980-1983的三年中,二者先是一起研制了第一臺配置廢料抓的裝載機,后又加深協作,一起研制了jz425的升級產品zl25a。
1983年對山工機械具有重要含義。這一年山工機械出產的裝載機在廣西柳州參加了全國同職業500小時可靠性大比武。其時參賽的企業,有國內工程機械大名鼎鼎的“四我們族“, 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初出茅廬的山東小品牌。但是,在四個月的競賽中, 山工機械的裝載機以超強的耐力、優勝的質量飽嘗住了考驗,在出勤率、可靠性、噪聲和密封性等單項競賽中均斬獲同職業冠軍。發布競賽結果后,來自柳工、廈工、程工和宜春幾大國有工廠的代表們在驚奇之余,紛繁對其時“名不見經傳”的山工機械表明贊許。四個月、多個冠軍、共同好評,看似簡單,背面卻是山工機械人數十年的據守和對質量的孜孜以求。也正是經過這場硬仗,山工機械的產品和品牌在國內工程機械職業一炮打響,贏得職業的認可,嶄露矛頭。
從人才匱乏到自己辦學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獨具前瞻眼光的山工機械創業者們在1984年就理解這個道理。其時的大學結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大都到國有企事業單位就職,其時仍是鄉鎮企業的山工機械很難取得技能型人才。但是企業的繼續展開有必要要有足夠的研制和管理人才做支撐!廠領導們橫下一條心: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沒有人才,我們就自己培育人才。
所以,山工機械建立電大培訓班,從當年高考落榜生中招收了第一批90名學生,請來濰坊機械局的多名專業教師進行教導授課。學生們勤奮努力、愛惜學習時機,一邊上課一邊實踐,生長速度飛快。電大結業后,這些年輕人都投身到實踐作業中,陸續成為了部分的主干,挑起工廠技能改善和工藝執行的大梁。
開辦電大這一行動,對山工機械來說含義深遠,它不光處理了草創階段的人才問題,也拓荒了山工機械尊師重教、繼續學習和注重人才培育的優良傳統。
從1958年到1985年,近三十載的艱苦創業,凝聚了領導者們開疆拓土的勇氣、披荊斬棘的魄力,匯集了創業者們砥礪前行的汗水,不僅是山工機械展開騰飛的柱石,也將是山工機械人永久的精神家園。領導者的前瞻眼光、立異的情緒、實干的精神、對優秀產品的不斷尋求、對人才的注重和培育, 推動著這個從前名不見經傳的山東當地小工廠走上國際化展開的快車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