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廠勞動力到走進千家萬戶 機器人和普通人家“密切觸摸”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從工廠勞動力到走進千家萬戶 機器人和普通人家“密切觸摸”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胡喆、劉鄧
能“聽懂人話”的導診機器護士、會多國言語的會場效勞幫手、智能躲避妨礙的包裹配送員……不久前落幕的國際互聯網大會上,形態萬千的機器人“吸足眼球”。
革新浪潮正起,未來撲面而來。從無人車間從事主動拼裝的機械臂,到能夠用語音、手勢操控的家用機器人,國產機器人日漸從工廠走進千家萬戶。
精準拼裝、無人快遞:國產機器人占據全球1/3商場
機械手來回切換,快速、有條有理地把零部件拼裝成一件制品。這樣繁忙運作的全機器人操作生產流水線,現已在不少工廠投入使用。
《我國機器人工業開展陳述(2017年)》顯示,我國機器人商場進入高速增長期,工業機器人接連五年成為全球第一大使用商場。而依據我國機器人工業聯盟的數據,國產機器人的商場占比已達33%,且高端機器人的國產率增速最快。
在浙江杭州,余杭區供電公司的電力工作人員迎來了一位特別的“戰友”——“室內掛軌機器人”正在慢慢移動“巡查”,巡查站內主設備。這些“戰友”24小時在崗,靈敏地對室內設備進行實時檢測,經過自身搭載的可見光傳感器、紅外熱成像傳感器監測及局放檢測設備,及時獲悉設備反常。
無人機、無人車開端送快遞。一家電商巨子表明,在江蘇一個地級市,無人機在一個月里配送了三千多個訂單。一起,據其測算,無人車送快遞的每單成本不足1元,廣泛后還會下降。
據統計,全國已有20多個省、區、市把機器人作為要點工業進行培養、推進開展,已建成和在建的機器人工業園區超越40個,機器人使用廣泛轎車制作、工程機械、食物等行業。
能對話、會喂飯:人工智能走近尋常百姓
“你好,歡迎回來!”在alpha2機器人智能管家的操控下,房間的燈光亮了,空調主動翻開,窗布慢慢拉上,電視切換到新聞頻道。
這是2017年國際機器人大會上的一幕。alpha2由深圳一家科技公司設計制作,該公司負責人說,機器人管家將在家庭陪同和效勞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機器人還能更精密的事。像人的手臂一樣,用勺子舀出食物送到嘴邊,讓手臂無法自在活動的人輕松就餐——一個恢復醫療機器人的雛形,讓觀者稱譽。
協助百姓生活,機器人還有好方法。爬墻、越障,可吸附在鐵磁、玻璃幕墻表面上,每分鐘翻越6~10次,行進速度均勻每分鐘2米,能在1小時以內整理近百平方米的面積——我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制出了一款集聚攀爬翻越等多種武藝于一體的“空間蘿卜”多功能機器人。該機器人采用仿生設計,重5千克,長度小于1米。
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推出的人工智能系統“智醫助理”,現現已過了2017年臨床執業醫師綜合書面考試,成果在全國同期53萬名考生中排在中上等。這意味著,這一機器人投入使用后,能夠輔佐提高醫師的確診精度,縮短治療周期。
業內人士表明,憑借海量數據,我國企業在語音識別、言語翻譯、無人車等范疇表現出色。“機器人已具有對話功能,能夠聽、說、讀、寫、譯,人工智能正在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我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說。
訂規劃、立規范:制作業、恢復和國防安滿是未來三大方向
跟著機器人的廣泛,人們對其安全性的擔憂也在添加。無論是工業機器人仍是家用效勞機器人,安全規范正在不斷制定和完善之中。
專家指出,人永遠是技能的主人,現在機器人仍處于初等階段,還需經過制定規劃、建立規范來促進工業蓬勃開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配備工業司有關負責人表明,盡管工業開展前景寬廣,但國產機器人工業“小、弱、散”的整體格局沒有改動,國產機器人規范系統需求完善,要害部件自主立異仍需打破。
我國機器人工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說,機器人產品要互聯互通,技能上就要統一規范,“這么多機器人企業生長起來,如果沒有行業規范,很難良性共存開展”。
“我國機器人產品的中心零部件邁出了國產化腳步。”曲道奎說,自主技能在機器人制作范疇的占比,現已從幾年前的10%逐步上升到現在的大約30%。
我國機器人未來的開展也離不開基礎理論和中心自主技能的支撐。“離開了基礎研究,機器人開展無法打破。”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表明,制作業、恢復和國防安滿是未來我國機器人開展需求要點瞄準的三個方向。
國家發改委工業和諧司副司長蔡榮華說,我國制作業將實現由大到強的跨過,工業機器人是推進制作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挑選。一起,效勞機器人可廣泛使用于國內日益壯大的老年效勞、醫療恢復、教育文娛等范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