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蔬菜栽培全程機械化由京及冀
以收成為節點為起點,倒推全程蔬菜栽培,現在,北京市完結了對露地甘藍從整理上茬土地、深耕平坦、耕種育苗及移栽,到水肥植保、收成及本茬清洗共7個環節26個節點的全程機械化栽培。將來,對露地甘藍的機械化,可推行至白菜、馬鈴薯、西紅柿、胡蘿卜等8大蔬菜種類,京津冀三地露地蔬菜栽培有望全程完結機械化。
甘藍,青綠色,葉片生長層層包裹成球體,又叫“包菜”“卷心菜”等,是大家餐桌上的一道美食。4月28日上午,延慶區廣積屯村的100畝土地,成了擁有“激光平地”“撒配方肥”“深松旋耕”“耕種移栽”“指針噴灌”“中耕除草”“噴桿噴霧”“收成”等各種功用的農業機械的大秀場,而前來觀看這場“農機秀”的,不只有農業部農機部分的有關負責人,更有京津冀農業及農機部分的有關負責人,以及三地各蔬菜園區人員。
“我這個叫精播機,正在播的是娃娃菜種子。”演示園東側地頭,一名工作人員正在操作一小型耕種機,通明的種子盒內,裝著已有藍色包衣的娃娃菜種子。跟著精播機的前行,一粒粒種子播在平坦的田壟上。據操作人員介紹,這部精播機可一次完結開溝、耕種、覆土等工序,可直播也可穴播,可一穴播一粒,也可一穴播多粒,可從一行起播到可一次播10行,株距也可從2.5厘米到51厘米,“每小時可播3畝地,大的可播玉米、大豆等種子,小的可播芝麻、莧菜等,只需求設置好數據就可以了。”
演示園中部,最有目共睹的是一輛正在栽植甘藍的鏈式移栽機,其車頭像拖拉機,車后載4個座椅,座椅上4名工人,正手腳利索地將一棵棵甘藍從托盤上取下,放進栽植筒中,跟著鏈條轉動,一棵棵甘藍順勢刺進田壟。跟著移栽機流暢前行,已栽培好的4行甘藍苗向遠方延伸,沒有夾苗、傷苗。據操作人員介紹,這部鏈式移栽機一小時可栽苗3.5畝。
演示園西頭南側地塊內,一輛大型深耕機在松土;北側地塊上已種好的甘藍長勢正旺,一架指針噴灌機正在噴灑灑水……
前來觀摩的人員贊不絕口。北京市農機推行站副站長趙景文介紹,該塊演示田原是塊玉米地,由廣積屯村30多戶農人承包了10余年種玉米。流轉到本市農業部分后,上一年,本市在該塊土地進步行了露地甘藍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能集成與演示,意圖即是“機器換人”,探索并樹立一整套從玉米茬田間整理,到犁地、耕種、育苗及移栽,再到除草、植保及收成露地甘藍的全程機械化解決計劃。經過一年的實驗演示,從耕種一粒種子到收成一棵甘藍全過程的7大環節26個技能節點,每個環節需求運用如何的機械,又該設定如何的技能指標,一套計劃現已樹立,且將來可直接向白菜、西紅柿、馬鈴薯等8類蔬菜種類拓寬。“跟著城市化進程加速,許多年輕人進入城市,鄉村土地無人種,將來若露地蔬菜栽培全程完結了機械化,就可以替代人力。操作這些機械也需求必定技能,將來即是工作農人種田、專家種田。”趙景文風趣地說。經計算,這100畝甘藍平均畝產4000公斤,比較傳統人工可節省用工量75%以上。
河北省農機推行總站站長史家益帶領全省11家地市農機站30余人現場觀摩。史家益表明,北京方面有人才、資金、技能、方針等優勢,而河北省菜田超越1000萬畝,對豐富京津冀三地公民的菜籃子起著重要作用。他表明會將這套機械化計劃復制到河北省,并從河北省各地市實際情況出發,非常好地推行、施行露地蔬菜栽培全程機械化。現在,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已樹立起一個占地150畝、全程完結機械化栽培的蔬菜基地。
布景材料
2014年5月,京津冀三地農科院共同簽署《京津冀協同發展農業科技協作協議》,確立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栽培業科技立異、農業與鄉村信息化、都市農業等7大協作范疇。
2015年5月,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立異基地建立。
2016年8月,京津冀部分地區被劃為同一適宜生態區。
2016年12月,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立異第一批建立3個三地聯合實驗室,分別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資源環境、果蔬有害生物綠色防控聯合實驗室。
2017年3月9日,京津冀初次評定玉米種類,“nk815”成為僅有一個經過三地聯審的夏播玉米種類。
2017年4月28日,京津冀聯合啟動畜禽飼養廢棄物再利用科技舉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