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出產全程機械化踏出最終一步
小滿栽秧一兩家,芒種插秧滿天下。這段時間,水稻插秧機活躍在大江南北的水田里,“一踏水田兩腳泥,折腰屈膝把秧插”正在淡出大家的視野。可是,這離水稻出產全程機械化還有一步之遙。
“水稻插秧機開起來跟拖拉機相同輕松,功率也很高。不過機插秧育起來可就麻煩了,太耗人工。”吉林省前郭縣新立鄉(xiāng)農人孫景說,為了符合機械操作要求,機插秧有必要是毯狀苗。這需求在專用的秧盤里厚薄均勻地鋪上一層土,撒上一層種子,覆上一層土,再一盤一盤地擺放規(guī)整。
孫景曾是一個水稻栽培大戶,有450畝地,每年要育2萬盤禾苗,雇人幫工就要花1萬多元,他很是疼愛。2011年春季育秧完畢后,他發(fā)現(xiàn)有好大一塊地沒長禾苗,把秧盤的土扒開一看,本來雇工沒撒種子。面臨老婆的不停訴苦,忠厚老實的孫景較為無法:“也不能全怪人偷懶,這活實在太苦了,尤其是擺放秧盤得一向蹲著,有人累得跪在地上擺。一天干下來,炕都上不去。”
所以,插秧一完畢,有著十幾年大型農機駕駛和修理經驗的孫景萌生了制作育秧機的想法。他發(fā)現(xiàn)商場已經有了售價高達七八萬的進口育秧機,能夠像流水線相同完結鋪土、撒種、覆土三道工序。但機器是固定在地上的,轉移秧盤這個最耗人工的環(huán)節(jié)沒有解決。
不過,這種流水線式育秧機的作業(yè)原理也給了孫景很大的啟發(fā),他想:要是將種子和基土混拌均勻投到一個進料箱中,將三道工序合到一起,機器體積就能減小三分之二,就可以給機器裝上輪子開到地里邊走邊制做秧盤。
有了這個想法,孫景買上成堆資料便開端研制自走式育秧機,請本地機械廠幫助畫了圖紙,他敲敲打打造出了一臺樣機。“盡管存在著不少問題,比方鏈輪傳動不經用、無法轉彎要人抬、秧盤均勻度不行,但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想象。”孫景回想起來仍是很快樂,隨后爽性地也不種了,一門心思研制育秧機。
究竟,孫景連初中都沒結業(yè),有很多技能難題始終解決不了,比方鋪盤速度與機器行走速度保持一致。2013年,江蘇永濤實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濤到吉林開辟水稻插秧機商場,聽說以后便約請孫景舉家搬到江蘇靖江,與永濤實業(yè)技能團隊協(xié)作研制。“老孫是一個懂機械的農人,懂得水稻出產的農藝環(huán)節(jié),有了他的參加,這種育秧機才干更接地氣,才干更好地滿足農人需求。”陳濤道出協(xié)作的原委。
“現(xiàn)在水稻耕、種、管、收、烘都完成了機械化,要是自走式育秧機能研制成功,水稻出產全程機械化就能走完最終一步。三年來咱們實驗失利了很屢次,但從來沒有不堅定過。”陳濤說,最終在揚州大學科研人員的參加下霸占技能難題,完成了育秧機的自走鋪盤功用,這在國內外都是搶先的,現(xiàn)在已經過江蘇省新式農機商品的判定。
育秧機十分困難研制出來,怎樣讓農人承受又是一個難題。陳濤、孫景帶著職工找上門替農人育秧,還承諾育秧失利就全額補償,這才有農人容許試用。“起先心里沒底,可是秧育一出來咱們就快樂了,禾苗規(guī)整均勻比純人工育的還好。”靖江市斜橋鎮(zhèn)夏四農機效勞專業(yè)協(xié)作社負責人宋旭賢說,我一下子就買了2臺,不到10自己用了1個星期就完結了1600畝地的育秧作業(yè)。而從前,天天需求雇四五十自己干上半個月才干育完,要花費五六萬元。
“用這個機器省錢的當?shù)剡€多著呢!”宋旭賢接著給記者算賬,現(xiàn)在育秧年輕人不愿干也不會干,上年紀的干不動,通常確保了不了質量;而流水線式的育秧機仍然耗人工不說,還有必要用硬盤,一張要五六元。而這種自走式育秧機用的是軟盤,一張只需兩三毛,秧盤省的錢就是一大筆。1臺要4萬元,只需有300畝地就可以買上1臺。
據(jù)測算,1臺自走式育秧機配3自己即可,1個放料,2個放置秧盤。用最低檔位,每小時都可以制作800~900盤,頂?shù)蒙鲜甙俗约旱淖鳂I(yè)量。“中國尚無自走式育秧機,咱們希望早日能進入國家農機置辦補貼目錄,謀福更多農人。”陳濤說。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