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義安區推行育插秧使用技能
陰雨綿綿,可義安區天門鎮高聯村栽培大戶吳正國的水田旁卻熱鬧非凡,原來這兒正在舉辦義安區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和耕種現場會,該區各鄉鎮的數十名農機和栽培大戶冒雨趕來觀摩學習。
現場會上,一塊工作稻田被一根黃線分紅兩個區域,一臺高速育秧機和一臺水稻直播機分別在不一樣區域一起工作。只見高速育秧機所過的地方,一排排碧綠的秧苗便整齊地栽植在田間,構成一條條垂直的綠帶;直播機則在水田中留下一條條齒痕,種子在機器的跋涉間定行定穴均勻耕種。
“在同一田塊選用不一樣機械來栽培,主要是想進行實驗,看看哪種插播方法的產值更高、質量非常好。”吳正國介紹說,本年他的水稻機插秧面積就到達2500畝,假如請人工撒播和手工栽插,可能需求20自己花費一個月的時刻才能完成,現在用3臺插秧機和1臺耕種機,只需8到10天就能悉數完成,不只工作功率大大進步,并且農業出產成本也會大大下降。
“水稻育插秧技能是一項領先適用的水稻栽培技能,該項技能能夠滿意水稻‘寬行距、窄株距、薄水淺栽’的高產農藝要求,并且操作員能夠經過栽植深度、株距和取秧量的調理,來滿意水稻不一樣種類的栽植要求。”義安區農機局副局長張家宏介紹說,運用水稻育插秧技能能夠全面進步農業出產功率,下降勞動強度,增加農人收入。經過測算,實施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每畝可節本增收100到120元。另外,農人兄弟在采購水稻育栽機械時還能享用國家農機置辦補助政策取得相應補助,大大下降了機具置辦投入成本。
在觀摩了機插秧和機械直播工作現場后,參會人員還來到銅陵泉井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標準化育秧工廠,觀賞了正在工作的工廠化育秧出產線和育秧大棚,觀摩學習水稻機械化育秧技能。
據了解,為加速推動水稻出產全程機械化開展進程,協助農人增產增收,義安區著力從水稻出產全程機械化最薄弱環節———水稻育栽機械化技能使用下手,但部分農戶受固于傳統栽培習氣以及對置辦機械前期投入的顧忌,該區水稻栽培機械化水平并不很高,只到達55%。張家宏表明,期望經過現場會和技能培訓等方式,協助廣闊農戶了解和把握機械化育插秧等新技能,使他們真實認識到現代農業出產中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配備優勢,然后進一步進步該區水稻出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進一步下降農業出產成本、進步農業出產功率,促進農人增產增收。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