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機械化 破解丘陵地區小麥栽培難題
5月17日,記者從市農科院得悉,我市將推行小麥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能。經專家測算,小麥全程選用機械化栽培,每畝可增產200公斤,節約本錢約400元。在勞動力缺乏的南充鄉村,機械化具有寬廣的推行空間。
5月12日上午,記者在南部縣建興鎮李河濱村鄉民張超的田間看到,伴跟著機器的轟鳴聲,幾臺農用機器在田間絡繹,收割機剛把一片麥田收割結束,周圍的旋耕機便立行將堆滿秸稈的土地平坦一新,鄉民們將一袋袋金黃色的麥子打包稱重。另一邊,市農科院的專家與農技人員立即對示范田進行實地測產。
今年張超家初次使用了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能,不光提高了勞動效率,還降低了勞動強度。經過實地測產,小麥每畝產值達到466.2公斤,比傳統的人工栽培每畝增產200公斤。
張超通知記者,種一畝小麥,人工栽培,包含翻耕、平坦、打窩、點種,一自己需求3天時刻才干完結,而選用機械操作,大約半響就能完結;收割小麥,一畝地,三自己花一天功夫才干完結,機械操作十來分鐘就能完結。如選用人工播種收割,本錢每畝在600元擺布;機械操作,一畝地的本錢為200元擺布,每畝能節約本錢近400元。
市農科院推行中心主任程磊通知記者,我市地處丘陵地區,大型農用機械設備受制于地理環境難以普及,傳統農業對人工勞動強度請求較高而收益卻相對較低,這些年跟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勞動力外流。選用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能是破解目前丘陵地區小麥栽培難題較為抱負的路徑,將在全市推行這一技能。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